由 羅乃萱(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 發表的所有文章

【教養有辦法】有樣學樣

又是一樁家庭悲劇。

報載一位在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因為抗拒上學,竟在多年前其母企圖跳樓的位置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讀來,教人黯然神傷。

父母是孩子在家中接觸最頻密的人,父母做甚麼,孩子自然跟從。很多時候,父母都忽略了這一點,滿以為孩子會跟著他所「說」的去做。孰知,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單說不做的事,他不一定跟;但你的小習慣,小動作,他卻可能被潛移默化,學到十足。

記得小時候,看到爸爸一回家,必定會拿起報紙來讀。那時,就覺得他這樣拿著報紙的神情很有「型」,放學回家也有樣學樣,拿起報紙左翻右揭的看,覺得這樣做就像一個「大人」。至赴美留學,極渴求有中文報紙可讀;已退休的老父更是一番苦心,剪下每個禮拜讀報的精華,夾在信封中寄來。在大雪紛飛的康乃迪卡,讀著老父剪來的方塊文章,還有食譜,陣陣暖意湧上心頭。也是那時開始,養成了讀報必讀副刊的習慣。

現代社會急功近利,甚麼都要多快好省。父母也急於培養下一代成才,每天忙著送他們上這個班那個班。忙得團團轉的當下,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環--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你是一個不愛閱讀只愛看電視的父母,怎能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如果你是一個講話粗聲粗氣的父母,怎能教導孩子待人以禮,說話溫柔?

如果你是一個毫不自律,愛怎樣就怎樣的父母,怎能教導孩子早睡早起,生活跟學習都要有規律?

如果你是一個大話連篇,口不擇言的父母,又怎能教導孩子誠實慎言?

如果你是一個凡事都只從自己角度考慮的父母,又怎能教導孩子明白助人為快樂之本?

如果你是一個面對逆境就怨天尤人的父母,怎能教導孩子提起勇氣與橫逆抗爭?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怎樣的父母,就會教出怎樣的孩子。

聽過不少父母在講座結束的時候,走過來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頑皮難教,我總會忍不住問一句:「你平常是怎樣教他的?」十之八九,訴說著的時候,心裏就會和應:「難怪!難怪!」

有人可能不同意,接著問:「難道我不會英文,要孩子專心學英文,自己也要去學?」也許不能這樣極端,但起碼,父母要孩子學懂努力為何物,愛上閱讀是怎樣一回事的時候,也得有一個「版」給他參考。

的確,有些父母為了要立一個好榜樣給孩子,就由改造自己開始。見過一位新來港的媽媽,目不識丁,也不懂英文字母,但為了鼓勵孩子讀好英文,她竟跑去一些志願機構上英文課,實行跟孩子一同學習。沒多久,孩子真的能追上進度。

別以為孩子心目中,最崇拜的是歌星偶像。問過不少小學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誰,大部分都回答「父母」。父母在他們心中的形象,就塑造了他們日後行事為人的楷模。咱們的一言一行,是不是該慎重一點?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教養有辦法】成長三問題

一位孩子剛升讀中一的媽媽說:「我的兒子一升上中學,就變了另外一個人似的。不讓我送他上學,也不讓我送午飯。」說著說著,她的眼睛便泛著淚光,覺得兒子「有毛有翼」,不要她這個媽了。

一位爸爸卻覺得,對升上中學的女兒束手無策。明明在小學的時候,她乖巧聽話。現在呢,問她一句,她回答一句。他覺得她該專心學業;她卻把時間放在MSN跟友人溝通上。他懷疑,女兒是否誤交損友,弄致今天這個田地。

的確,今天的青少年,跟我們那一代更不同了。他們有更多的機會交上新的朋友,有最先進的手提電話與互聯網跟朋友接觸,有更多追上時尚潮流的衣飾音樂,但也有日漸攀升的離婚率、彼此因愛成恨的暴力行為,及愈來愈中立的道德價值。只是,沒有變的,是他們內心的追求與嚮往,仍離不開以下三大問題:

1. 我正常嗎(Am I normal)

這個時期的孩子,身體與年齡有時是不成正比的增長,造成了他們在人面前的「尷尬」。一個長得牛高馬大的女孩子,可能只有十二歲。同樣,一個矮小瘦削的男孩,卻是個中七的學生。他們的擔憂多的是:是否太高或太矮?太胖或太瘦?胸部是否合乎比例?雙腿是否太短等等。他們怎樣回應這些外在的問題,正正代表他們怎樣看待自我的形象。一般而言,男孩總是怕「矮」,女生總是怕「肥」。

2. 我是誰(Who am I)

除身體外,孩子的智力與意識也開始改變。他們開始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到底「我除了是某某的兒子或女兒,是某某學校的學生」外,也是一個男生(或女生),更是一個有獨特個性的人。他們開始質疑父母老師的那一套,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埋堆」,另一方面,也逐漸發覺自己對另一個性別的興趣與吸引,甚至展開對異性的追求與約會。

3. 我將來可以做甚麼(What will I do in the future)

當他們年齡漸長(如讀至高中),站穩了一些陣腳之後,這就是他們會思索的問題。因為大學的大限臨近,到底他們應該把自己的人生投資在甚麼地方?是否該升讀大學?如果是,該讀甚麼科系,可以對社會作出貢獻?這就是青少年夢想萌芽的年齡。如果硬在這時候,澆一盆「只要賺多多錢就好」的冷水,實屬不智的。

很多家長以兇惡的猛獸比喻這一代的青少年,同樣,青少年也以老虎及咆哮的獅子揶揄今天的家長。只是,怎樣稱呼嘲諷也好,他們仍是咱們的孩子。當家長的責任,就是與他們共同面對尋索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他們找著了人生的定點以後,情緒與學業都會穩定下來,不再那麼浮游飄忽的了。只是,誰願意先踏出這一步?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教養有辦法】一代比一代精彩

每逢到不同的地方主持講座,我都愛問家長這個問題:你覺得一代不如一代,一代等於一代,還是一代比一代精彩?

不同的處境,有不同的答案。總結得來的觀察是:幼稚園跟小學的家長比較樂觀,總覺得這一代比較精彩,到中學可不一樣了,覺得「一代不如一代」的家長大有人在。

我相信,一代比一代精彩。如果要培育下一代的時候,這就是一個最基本的信念假設。因為相信,所以他們的所作所為,無論這一刻看在咱們眼裏,是多麼懶散窩囊不濟,但憑著內心的信念,我們準能找出那把啟發他上進的鑰匙來。

正因如此,我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這兩個月來,見了他們的兒子JJ多次。

JJ在父母口中,是典型的潮流青年。理了一個崩頭,穿著長過膝的中褲,初次見面的時候,話是有一句沒一句的。父母覺得他懶散不上進,而且惹了一群壞朋友,很想找人疏導一下。

答應這個任務,只因性好新挑戰。雖然JJ的父母想我當他的導師,我心中卻知道,一切都要由朋友做起。

所以,每一次見面,我都跟他分享自己的青澀歲月中的種種掙扎。幾個月下來,大家聊得很愉快也很起勁。

不少青少年的父母跟我談起跟孩子的溝通,大多存著一個渴望,就是想在自己與孩子中間找一個「傳聲筒」,把自己想對孩子說的話,透過另一張他信賴的嘴巴轉達。

但這一次,我斬釘截鐵告訴JJ的父母,此路不通。青少年最需要的,是一位跟他亦師亦可友的長輩。假如能力許可,我願意試試擔當這個角色。

誰說這一代才有代溝?咱們那一代跟父母何嘗不是無話可說?

誰說這一代的老師特嚴?咱們那一代老師還不是照樣檢查校服頭髮,要求嚴苛?

說了這些比較,JJ發現我跟他的距離並沒有如真實年齡般大。多少個下午,談得興起,大家還超過了預定的見面時限。在交談中,愈來愈覺得JJ並非想像中的被動與受人影響,於是跟他列了一些一個月內要完成的目標。

「不行的,我怕我做不來﹗」

「沒關係啊,反正先列了也無妨,我覺得你有這個能耐,可以把事情辦好﹗」JJ聽罷聳一聳肩,一副無可無不可的樣子。

一個月過去,所列的目標都做到了。JJ父母驚訝他的表現,也贊賞他的付出與能力。

暑假過後,他就會獨自飛到遠方升學。我告訴他,自己唸中學時一位成績極差的同學,重唸中五的時候,突然頓悟,覺得自己不該荒廢人生歲月,所以發奮圖強起來,結果跑去唸醫,最後當了醫生。

他看著我,問:「你為何把這個故事告訴我!」

因為,我深信眼前的他,如果有天頓悟起來,前途一定無可限量。

當然,如此的執迷曾被人「警告」我太樂觀了。不過,如果這種執信能令年輕的孩子重尋夢想與動力的話,我可要執迷下去!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教養有辦法】成長的札記

成長需要記錄,這樣才顯得生命的可歌可頌。

小時候最喜歡去的角落,就是母親放置寶物盒的閣樓。那雖然是個破破爛爛的藍色餅乾罐,裡面放著的卻是彌足珍貴的照片與書信,是母親童年時代的成長印記。我最愛把其中幾幀拿出來細賞,那是母親與幾個愛國的少年少女結拜為兄妹的證物。

她們那個年代,愛在照片的背後題詩作句,甚麼「能共生在這個大時代便是一種光榮」,又甚麼「此去從軍將成永別」,一派大義凜然似的,我總愛追問母親:「你跟那一個大哥最要好?你們是怎樣相稱的?」母親卻早已看破我心懷不軌,義正嚴辭道:「別問啦!我們那個年代,只有國家,沒有兒女私情的。」

大概曾有過這麼一段可堪反芻的回憶吧,孩子還未出生,我便已開了一本簿子,記下從懷孕到生產,目睹她成長的點滴。第一天的札記是寫於「八九年四月二十日,胡耀邦死後差不多一個禮拜。」記下了歷史的大事,也記錄了一些孩子在腹中蠕動的感受。再往下翻,便是「六四」:「孩子,這是殘酷的一天,你在我肚中抖動得十分厲害,我還以為你要出來呢……」把自己悲憤的情緒與孩子的踴動緊緊相繫。接著,還有自己事奉的掙扎,孩子第一天轉身,戒尿片,學步行,以致上學的情況。當然,有時會圖文並茂把她的一些便條,第一張送給我的聖誕卡,她牙牙學語時的錄音帶(皆因那時影像攝錄機還未普遍)等等。

坦白說,這幾年已沒有寫日記,有的只是這些一本疊一本的成長記錄。孩子不大識字的時候,我會一頁一頁的打開,跟她說故事。每逢讀完,孩子都會問:「這是寫給我的書嗎?我甚麼時候可以拿?」我總會拿出這個「餌」:「待你長大,認識多一點字的時候,我便會移送給你了!」當別的家長問我有甚麼方法可以吸引孩子愛看文字的時候,我總愛舉這樣的例子,寫一些有關他的成長記錄吧,他一定迫不及待學識多些字去看的。

今年之始,孩子已唸中一,我給她的新年禮品便是這一本加一本的成長札記。孩子接過,臉上滿溢著喜悅,拿回房中賞讀,沒多久又拿回來,為什麼?「這麼珍貴的東西,我怕不小心失了,還是放你這處較好!」看她一副珍而重之的表情,她說的對!其他東西不見總可以買回,這可是我們生命交集的共同回憶,豈容有失呢!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教養有辦法】家家有本易唸的經

是否一定要除舊才能迎新?新舊之間,還有沒有可以起承轉合的空間?上一代的理念感情,可以怎樣讓下一代繼承?

舊物舊照,可能是穿插其間的有效「針線」。

記得自己步入少年時代,母親總愛跑上閣樓,取下那個鐵鏽色的圓罐子,拿出一張接一張泛黃的照片,跟我侃侃而談她的少年軼事。其中包括怎樣當上「義勇軍」,怎樣與當年的愛國男女同學結拜為十兄弟姊妹,又或者是舉家逃難到香港的辛酸。母親常說:「要記得自己是中國人的身分,一定要愛國愛民!」耳濡目染下,不期然也沾上了點愛國情操,愛唸唐詩讀中文學普通話,生命中開始種下了文化的根。

家家有本易唸的經。每個家庭,每對父母,甚或公公婆婆爺爺奶奶,都有許多的前塵往事,可堪回首,甚至可成為下一代活生生的德育(甚至性教育、健康教育)教材。

爸爸可以告訴青春期的女兒第N次失戀的經過;媽媽可以告訴兒子昔日疏於溫習弄至測驗不及格的糗事;公公婆婆可以告訴孫兒昔日從大陸逃難到港過辛酸日子的生活點滴。

其實,只要是你的親身經歷,那管是考試中了狀元或不及格,生活中的尷尬事,幼時被父母責備的悲慘史,家裡每一頭寵物的成長點滴等等,重點引導孩子明白,任何挫敗失意都可轉化成積極樂觀面對的過程。那就絕對是一本大人愛講,小孩愛讀的舊史書。

近日,孩子就捧著我那本初中的「學生日記」愛不釋手。不時走過來問:「媽媽,你那時成績不好被婆婆罵會怎樣?」又或者:「你為什麼不愛彈琴又會去學?」絮絮不休的問題,帶來笑淚交涕的解辯,趁著這關鍵時刻告誡孩子,那些因叛逆走過的窄路,最好不要重蹈了。孩子似懂非懂,卻是專心地聽著。

我想,每個家庭都有許多「想當年」的舊事趣聞。只要能用故事的方式包裝一下,這種身教與言教並重的方法,一定會讓孩子受益良多的。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教養有辦法】關鍵時刻

如果問你,童年時刻憶起父母相處的片段,通常會想起些甚麼呢?

一位媽媽說:「記得每逢出門口的時候,媽媽總會問我有沒有帶外衣。」

一位爸爸說:「我記得那天下著滂沱大雨,家裡淹水,我又發高燒,爸爸揹著我到醫院急診的狼狽相。」

這些片段可勾起我們苦樂參半的回憶。但無可否認,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剎那,卻在我們成長歷程中留下不能磨滅的印記。這,就是關鍵時刻了。

在孩子失意落寞,無所適從的時候,父母有力的臂彎,頓成了他們的避風港和倚靠。當孩子名列前茅,屢獲殊榮,又或是有機會登台表演(即使是聖嬰劇扮演一隻羊也好) ,倘若看到觀眾席上父母熱熾支持的眼神,那份難以言喻的滿足喜樂將成為孩子最美麗的童年回憶。

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對教會親愛的弟兄姊妹如是,更何況是摯愛的孩子,記住他的生日,考試,畢業典禮,出賽日,表演期,應將之放在你的頸項,勾記在你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上。

另外一些關鍵時刻,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製造的。比方吃飯時,送孩子上學時,臨睡前,甚至是洗澡時,嘗試在那時間,訂立一些禮儀(ritual) ,如吃飯前一定手牽手禱告,跟孩子散步時可以高談闊論學校以外的事,出門前囑孩子多添點衣等。恆而久之,孩子便會習慣,並將之融入為生活的一部分。

至今,孩子仍愛與我共度「洗白白」時的「攬攬時間」。那是自幼便創立的,就是在洗澡中段,擁著她說:「孩子,我愛你!」孩子也以此回應。初試的時間,意圖是打破中國人不愛用言語傳愛的禁忌,如今習以為常,卻深覺得那是獨有的與孩子溝通愛念的方式。

發現關鍵時刻不難,但在發現後即可以把握利用,將之發揚光大成為親子銘記的回憶,卻需要持之以恆(甚至行)的決心。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教養有辦法】獨特的孩子

為人父母有時最難搞通的,便是這個真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他獨特的嗜好、個性、情緒,甚至學習的習慣,對環境的要求。

這個早上,與小妮子的談話便是一例。地點是咱們教會旁邊的茶餐廳,我們二人正吃著各自點的餐蛋麵及腿蛋麵。

「這幾天學校功課多嗎?」我呷了一口熱奶茶問道。

「嗯。」她仍在啜她的凍華田。

「不算很多是嗎?」

「嗯。」

「可以應付嗎?」

「OK啦。」

我粗略統計過,她的答案最多只是三個字。到底發生甚麼事?是她有心事嗎?若有,為什麼不坦坦白白告訴我?還是她真的到了青春期,開始沉默寡言起來?

別那麼快下定論,還是靜觀其變。

吃中午飯的時候,覺得她已判若兩人。嘻嘻哈哈笑過不停,又說笑話逗我發笑。至晚上,我終於忍不住,走進房間問過明白。

「孩子,為何早上沒精打采,你的電池好像只有一格電似的!」

「是呀,我早上通常都較沒精打采,尤以上學時為甚呢!」

暗暗慶幸自己沒有妄下判斷,給她貼一個「青春期」的標籤。

孩子逐漸成長,個人的喜惡,生活的習慣也逐漸成形。譬如她要聽過《讚美之泉》才睡覺,做功課時也要音樂相伴,早上是最劣的溝通時間等等,都是她獨特的喜好,沒有好與不好之分。

倘若父母不加體諒,認為溫習便一定要正襟端坐,關掉音響;父母一與你說話,便一定得問「一句」答「三句」才算禮貌;又或睡前必定滅燈消音等,只會徒添雙方衝突的導火線。

孩子日見長大,就是喻表著她正一步一步脫離父母,邁向成熟。我們要終身學習的,便是怎樣拿捏親情這尾風箏的線,知道何時應收、何時應放,孩子便可以愈飛愈遠,但心深處,仍會眷念那伴他成長,給他充足空間與信任拓展自我的父母。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教養有辦法】媽媽發火了!

那是我唯一可能睡得晚一點的早上。隔離地盤震天破地的打樁聲消失了,家貓乖乖識相的收歛了牠的喵叫,加上吃了感冒藥的腦袋仍昏昏欲睡。萬事俱備,真想多睡一會兒啊!

忽然,房外傳來電視機的嘰嘰喳喳的聲音,我霍然從床上彈起。一看鐘,不得了,居然十一點多!

推門一看,孩子懶洋洋地靠在椅背上,眼睛盯著電視發呆。

「你幾點起床的?」

「十點多!」甚麼?已經起床一個小時了,到底做了些什麼?

「吃了早餐沒有?」其實心裡已經在嘀嘀咕咕,怎麼不會自己隨便弄一個吐司麵包吃,上個月不是告訴我家政課教了怎樣弄吞拿魚三文治嗎?

「我又不餓,而且又怕弄早餐會吵醒你呢?」孩子見我咄咄逼人的追問,早嗅到一些隱隱傳來的火藥味,聲音愈說愈小,甚至默不作聲起來。只是,眼睛依然緊盯著電視機的畫面不放。

看到此情此景,我可真的火了:「幹嘛不會自己弄早點?一定要媽媽弄嗎?媽媽今天可是不舒服呀……」連珠發炮的搶攻,小妮子動也不動站在廚房外。

第一輪戰火平息,她囁嚅道:「媽!你早餐想吃甚麼?我現在就去弄。」恍若一盤涼水澆在怒火上,我的心情開始平伏下來。

父母疲倦生病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任何的動靜舉止,都很容易令我們「龍顏」大怒。屆時,甚麼情緒智商,面對憤怒的方法也派不上用場。以上的衝突相信在許多的家庭都會發生,只不過是換了場景與對白而已。

發生的時候,最惱恨的是自己。孩子怎會趁著我生病還要我操勞呢?這與她素常的孝順是不符的!經過一番自我解辯,總覺要有一個了結。當孩子在乖乖地把麵包塗上牛油放到我桌上的時候,是時候開口了:「孩子!對不起!媽媽誤會了你,你怎會要媽媽在病中為你弄早點呢!」兩母女攬了一下,又雨過天清了。

父母也是人,也有軟弱無助、失控發火,說話講重了的時候,讓孩子窺見了,總以為會失去父母的尊嚴與體面,又或會不住怪責自己。其實,咱們當父母同樣是生命中的頭一趟,我們也要從失敗中學習反省。這件事如果從另一方面看,也不失為一個教育孩子誠實認錯,面對憤怒的好機會。

我們總認為知過能改,懂得控制情緒,便是好性情的孩子。但孩子從誰的身上學會這個道理?書本?老師?同學?不!當然是從他的第一對情緒老師——那些知錯能認及懂得道歉的父母身上啦。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教養有辦法】一句話的魔咒

依然記得,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在醫院鬧的一個笑話。

那是我與孩子初見面的第五天吧!像許多新手父母一樣,對孩子的模樣還摸得不太熟。剛餵罷奶以後便幫她擦嘴,怎知擦呀擦的,發覺她的上唇中央出現了一顆豆大似的白點,怎樣也擦不掉。情急之下,趕忙按鈴求援,護士小姐一看,掩嘴而笑道:「太太,這一點是你女兒生成這樣子,叫嘴唇有顆珠,將來吵架不認輸,是鐵嘴雞來的!」聽罷雖然腦袋不大相信,看看熟睡中的孩子,心裡也難免會想:將來,她會跟我鬥嘴不停嗎?

孩子長大一點,有天跟一大群小朋友在沙灘赤腳嬉戲。不知誰來的雅興,建議孩子們比試腳的大小,腳趾的長短。突然有人拍著女兒的腳說:「你看!她的第二根腳趾比第一根還長呢!」心裡已暗知不妙,一定不是甚麼好話。「對啊!二趾長過公,不死一世窮嘛!」旁邊的人搭訕道。

隨著孩子的成長,聽到的話也愈來愈多。不要輕看這些話,有時候會在幼小心靈中留下不能磨蝕的烙印。如果說有些話是上一代的智慧遺產,這些話便是上一代留下的無形魔咒。歷年搜集下來,竟也有一列:

「眉低額窄,無里貴格。」

「耳後見腮乃反骨之人。」

「男兒口大食四方,女兒口大食窮郎。」

「顴骨大的女人有剋夫相。」

「如果吃飯沒把碗的飯吃光的話,將來必定嫁(或娶)一個豆皮老公(老婆)。」

「別搖腳,人搖福薄,樹搖葉落。」

把這些話歸納一下,發覺都是衝著人的相貌特徵或一些壞習慣而來。然而透過一代傳一代,三姑傳給六婆,如此這般,流傳至今。這些開玩笑的講法,本來無傷大雅,但聽在孩子的耳裡,總有種不是味道的感覺。記得小時也因自己的「川」字掌,聽了許多不吉利的斷言,一直耿耿於懷,信了耶穌,聖經的一句:「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才徹徹底底把那些判語一筆勾消。

然而最難受的一句,卻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等於給了所有美麗可愛,聰明伶俐的孩子及他們的父母一記大悶棍。

我對這些話的態度,是「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當全城熱烘烘在討論《哈利波特》的巫術之餘,可要小心這潛在已久的無形魔咒!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教養有辦法】母親的天職

某天,有一位母親突然造訪辦公室。閒聊起來,才知她是高齡產婦。孩子出生後,每天餵奶換片,令她疲於奔命。伴隨而來的,更是無力與無奈,常常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

其實,世上有哪一個媽媽是孩子一生下來就覺得自己信心十足,可以駕馭任何境況有餘的,尤其是第一胎的孩子。我們多是從許多的手忙腳亂,嘗試與錯誤中拿捏到一些育嬰技巧。

記得我的孩子出生時,一抱回家便哭過不停。起初,還以為她脾氣特別臭,所以難帶,只直覺地以為她一定是「扭計」耍抱,換片或是吃奶之類。直到有一天,替她抹耳朵的時候,赫然發現耳旁有一些濃稠稠的黃色液體;心想,怎麼她的「便物」會跑到耳朵旁呢!此時,孩子已哭得喊聲震天,帶到醫生處,始發現她的耳朵正在發炎,那些黃色的液體就是流出來的膿啊。

我把這個故事與她分享,她也告訴了我很多帶孩子的糗事。兩個女人,因著相似的遭遇,愈談愈熟絡起來。唯一「礙耳」的,是她常自我評價「不是一個好媽媽」,說起來,這句話我也在不少媽媽口中聽過。

我們不是好媽媽,是因為我們常感無力無能去帶孩子,是因為我們沒前車的軌跡可循,是因為我們早被綁身的家務纏得透得不過氣。我們覺得不合適,是因為「我們沒受過帶孩子的專業訓練」,所以暗地裡總覺得有人比自己優勝,可以是更合適的人選來「湊孩子」。這樣對孩子好,對自己也好,是嗎?

這是我曾思索良久的問題。到底,母親是一個專業,還是一個難以推卸的天職?如果是前者,便應找最好最優秀的褓姆來擔當;如果是一個天職,就算怎樣咬緊牙關,也是要將之學好的。

心理上,我有前者的懷疑;但信念上,我靠著後者來堅持。孩子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我是一個託管的人,孩子最終的生命與前路,其實是掌握在慈愛的主手中。仗著這份認定,我是戰戰兢兢當起人母之職,也是在孩子襁褓的歲月裡,無論怎忙怎累,我也堅持下班後要從菲傭米拉的手中把孩子抱回來。

仍記得,孩子在我這生硬的母親懷中,一抱便哭,米拉多少次想把孩子抱回懷中,我就是不肯:「讓我多抱一下,抱多一點,她就知道我是她媽,可以在我懷中安睡。」結果,不到一個禮拜,孩子已可以安穩睡在我懷中。

我常鼓勵那些洩氣的媽媽們,母親的天職不是一學便會,是經過時間的琢磨,然而一旦上手了,就像騎腳踏車一般,會愈走愈順暢。要記著,無論今天的我是如此差勁不濟,母親這名分都不會因與孩子多吵一頓架,或少留意他一天的功課而奪去的。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