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家庭為本的跨代貧窮政策

新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宣佈要成立「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初步為2000名劏房户初中學生推行為期一年的試驗計劃,透過師友配對等訂下人生目標,兒童發展配對基金主席陳龔偉瑩電台節目稱,有關政策只試驗一年,成效非常有限,未必能真正幫助到處理跨代貧窮的問題。而我們的觀點是需要幫助的,又豈止孩子呢?

以往不少基金舉辦過很多師友計劃,目的為幫助青少年,透過與不同的生命師傅的配對,除了得到對方的鼓勵外,有時會得到實際的建議,甚至提供人脈,給予青少年向上爬的機會。政府整體方向表面在幫助他們,但實際上幾次會面是否能解決「跨代貧窮」的問題。或者說,這個問題,要接受幫助的人,又豈止孩子們呢?

處理跨代貧窮,政府官方網站所提供的資訊,最新資訊也只是2007年,做的東西停留給予基本的教育、生活資源等等,但兒童和青少年,今時今日談的支援,已超越了基本生活所需,兒童發展要給予的是他們開寬視野的機會,以及更好的發展空間。所謂開坧視野,理應為他們打開一個能與國際不同的人接軌的空間,培養國際視野;以便成長後可以有更大的本錢做不同的工作,這樣才更有機會脫貧。

至於開寬視野的機會,在香港本來就很多,從來就不限於主題公園,但有趣的是很多機構也會選擇給他們去主題公園玩,因為他們貧窮,不能承擔主題公園的入場券。政府說給予他們不同的職業訓練,說給予他們工作能力,之後自有脫貧機會。這些政策無可厚非,但視野沒有被拓寬。遊玩香港,讓孩子快樂,同時透過學習不同的地方的特色,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發展,以及當中的居民生活的苦樂,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開拓視野的人文體驗。給予他們免費機會,學習一種技能,最好讓賺錢的工具,也變成一種娛樂,過程中得到樂趣,享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快樂,其實更為重要。

跨代貧窮,其實同樣在說我們這一代也是貧窮,要令社會減少貧窮問題,最重要的點還是要提供穩定的社會,創造更多空間機會給這一代人發展,政府其實自從在回歸初期因為經濟轉型搞了個再培訓計劃之後,就沒有其他了,到今日不少低技術低學歷的人,最後還是流向一些不穩定的行業,甚至他們一邊掙扎求存,一邊被社會耻笑,以致未能更有效的善用自己的優勢去發展。

可見,要處理跨代貧窮問題,不能單做兒童青少年,當父母也覺得社會不給予機會自己時,孩子又怎會感受到社會有關注他們呢?或者當父母也因着貧窮而身心靈受損,社會不支援他們,最終受害的,也是孩子。近年不少夫妻因為疫情,經濟受到影響,部分更影響到夫妻情緒和關係,這是社會不樂見的。

以往,搞高層次的研究、討論,往往為了凝聚共識,以往因着各種原因,往往難以直接做到解決的方案,但隨着社會新型態出現,政府政策可以直接下達,其實要做政策不難,也只是在問政府是否願意來做。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