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孩子剛升讀中一的媽媽說:「我的兒子一升上中學,就變了另外一個人似的。不讓我送他上學,也不讓我送午飯。」說著說著,她的眼睛便泛著淚光,覺得兒子「有毛有翼」,不要她這個媽了。
一位爸爸卻覺得,對升上中學的女兒束手無策。明明在小學的時候,她乖巧聽話。現在呢,問她一句,她回答一句。他覺得她該專心學業;她卻把時間放在MSN跟友人溝通上。他懷疑,女兒是否誤交損友,弄致今天這個田地。
的確,今天的青少年,跟我們那一代更不同了。他們有更多的機會交上新的朋友,有最先進的手提電話與互聯網跟朋友接觸,有更多追上時尚潮流的衣飾音樂,但也有日漸攀升的離婚率、彼此因愛成恨的暴力行為,及愈來愈中立的道德價值。只是,沒有變的,是他們內心的追求與嚮往,仍離不開以下三大問題:
1. 我正常嗎(Am I normal)
這個時期的孩子,身體與年齡有時是不成正比的增長,造成了他們在人面前的「尷尬」。一個長得牛高馬大的女孩子,可能只有十二歲。同樣,一個矮小瘦削的男孩,卻是個中七的學生。他們的擔憂多的是:是否太高或太矮?太胖或太瘦?胸部是否合乎比例?雙腿是否太短等等。他們怎樣回應這些外在的問題,正正代表他們怎樣看待自我的形象。一般而言,男孩總是怕「矮」,女生總是怕「肥」。
2. 我是誰(Who am I)
除身體外,孩子的智力與意識也開始改變。他們開始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到底「我除了是某某的兒子或女兒,是某某學校的學生」外,也是一個男生(或女生),更是一個有獨特個性的人。他們開始質疑父母老師的那一套,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埋堆」,另一方面,也逐漸發覺自己對另一個性別的興趣與吸引,甚至展開對異性的追求與約會。
3. 我將來可以做甚麼(What will I do in the future)
當他們年齡漸長(如讀至高中),站穩了一些陣腳之後,這就是他們會思索的問題。因為大學的大限臨近,到底他們應該把自己的人生投資在甚麼地方?是否該升讀大學?如果是,該讀甚麼科系,可以對社會作出貢獻?這就是青少年夢想萌芽的年齡。如果硬在這時候,澆一盆「只要賺多多錢就好」的冷水,實屬不智的。
很多家長以兇惡的猛獸比喻這一代的青少年,同樣,青少年也以老虎及咆哮的獅子揶揄今天的家長。只是,怎樣稱呼嘲諷也好,他們仍是咱們的孩子。當家長的責任,就是與他們共同面對尋索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他們找著了人生的定點以後,情緒與學業都會穩定下來,不再那麼浮游飄忽的了。只是,誰願意先踏出這一步?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正確資訊 ● 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