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增加港人關注心臟病 臨床觀察調查: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增 近半數結果異常

由於疫情橫行,美國心臟科專科學院基金會研究指新冠疫情導致亞洲地區心血管疾病檢查大減。本港最新調查亦發現,2021年心血管造影檢查個案比過往不跌反升,主因為胸痛及疫苗效應。

調查發現,大部分醫生認同相對2020年,於2021年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均有增加,心臟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的升幅約為11-30%,而87%心臟科專科醫生指中度至重度冠心病患者當中,超過一半為新確診的冠心病患者。

調查於今年5月收集了80名香港心臟科專科及46名放射科專科醫生對3項心臟造影檢查,包括心導管檢查、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 (CTCA) 以及心臟磁力共振掃描 (CMR) 的臨床觀察。

調查亦顯示:大部分診斷異常的個案均為輕至中度的血管狹窄,只需要藥物及控制風險因素作治療。心臟科專科陳穎思醫生認為結果反映新冠疫情及疫苗接種或大大提高港人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及診斷的認知,令重視心臟問題的市民及早求診,有助識別早期心臟病並盡早控制病情。

她提醒市民若出現疑似胸痛、心悸等心臟病常見徵狀,首要是向普通科門診或家庭醫生求助,醫生會根據臨床病徵評估、家族病史及高危因素等來判斷是否需要轉介求診者到專科醫生接受進一步評估和檢查。

陳穎思醫生認為結果反映新冠疫情及疫苗接種或大大提高港人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及診斷的認知,令重視心臟問題的市民及早求診,有助識別早期心臟病並盡早控制病情。

心臟科專科陳穎思醫生指,如病徵屬於典型和有高風險因素可考慮直接進行心導管檢查乃至通波仔手術。

放射科專科張志偉醫生表示若病情被評估為中度風險或病徵屬於非典型,可選擇進行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 (CTCA),只需要短短幾秒便能檢測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若發現血管狹窄情況「踩界」(介乎中度至嚴重),可考慮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例如心臟磁力共振掃描 (CMR) 以評估冠狀動脈血流量。

張志偉醫生指,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開始廣泛應用在心臟造影和相關疾病的研究上,除了能確保造影掃描能覆蓋全心臟,亦能協助校正運動偽影、自動評估及偵測心血管疾病等,節省分析時間。

張志偉醫生表示,研究顯示 A.I. 能夠快速準確分析掃描結果,亦能預測未來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或病情發展。

張醫生表示,研究顯示 A.I. 能夠快速準確分析掃描結果,亦能預測未來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或病情發展。未來研究成果如證實能用於臨床診症,將大大減輕醫護人員工作量,有助醫生掌握患者病情及規劃後續治療方案。

個案分享

今年72歲的戴先生,有多年吸煙習慣,煙齡近30年,而且身型肥胖,體重曾達90多公斤。多年前已確診高血壓,並服用降血壓藥多年;約兩年前才發現高膽固醇問題,開始服藥控制。 

戴先生雖然三高之中已佔二高,但戴先生仍然掉以輕心,沒有太着重心臟健康,亦未有戒煙。由於他擔心自己病情的穩定性,加上不久後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戴先生一直未有接種新冠疫苗。

戴先生呼籲市民大眾,平日要多留意心臟疾病資訊,以及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病徵應盡快求醫。

關節手術後,戴先生本來計劃接種疫苗,但同一時間又開始感到心口不適,經常出現胸悶、呼吸困難情況。因為出現病徵,所以他主動向私家醫生求診,並於今年2月進行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CTCA),確診冠心病。

結果造影檢查發現其中一條冠狀動脈嚴重狹窄,阻塞約75%,另外兩條血管阻塞了25%,一條分支血管完全阻塞。戴先生的個案轉介至公立醫院跟進,於五月份進行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 (通波仔)。

手術後,戴先生心口不適的情況得到改善,亦開始戒煙及控制體重,實踐健康生活。戴先生表示疫情下,有不同的媒體報導疫情對心臟影響,以及對疫苗的迷思,令他主動接觸多了心臟疾病資訊,亦令他更加正視自己心臟健康,意識到一旦出現心臟病相關病徵就要盡快求診,及早進行檢查,才能發現血管栓塞並及時做手術。

戴先生呼籲公眾,平日要多留意心臟疾病資訊,以及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病徵應盡快求醫。根據現時情況,戴先生病情已趨穩定,並將於日內接種疫苗。

(絲敏 / 撰文報導;照片及圖表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