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yansammy 發表的所有文章

【移民英國必讀】英國「全面性教育」或引導青少年接受隨便性關係

移民英國的香港人除了關注買樓事宜外,子女的「教育」尤為重要。香港的性教育不足,常為人詬病。你聽過全面性教育嗎?

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CSE)是現代性教育方針之一,着重自主權利和性別意識(gender ideology),常受想法開放的人所歡迎。在西方社會,相對於全面性教育的是較保守的貞潔性教育(Abstinence Sex Education)。它有時會被支持全面性教育的人形容為「只教」貞潔(Abstinence-only)的性教育——只會說不。

沒有人能完全否定推行全面性教育的人有良好意願,但是有學者質疑這種性教育是構成現今西方性剝削問題的一部分。

波利馬卡分析:「全面性教育無法培育學生分辨真正的愛和性剝削。」

芬蘭學者塔比奧.波利馬卡教授(Professor Tapio Puolimatka)主要研究領域是教育和道德哲學。全面性教育,真的令青少年更易陷入性剝削嗎?

英國學校採納全面性教育多年。97至13年期間,英國洛達咸有1400宗案件,是有計劃地性剝削少年,嚴重情度令人關注。

「家庭教育基金」的朗文.威斯(Norman Wells)展開調查,在2017年出版《未受保障:低齡性關係正常化如何提升青少年性剝削危機》一書,分析了全面性教育和性剝削的關係。

有人以不對等的權力強迫、操控或欺瞞18歲以下的青少年進行性活動,包括以受害者某種他們的需要作為交換,或以金錢或地位利誘對方。就算雙方有共識,在英國法律下,受害人都算作被性剝削(child sexual exploitation)。

威斯提到一項兒童性剝削的獨立調查報告,年紀少至11歲的一些兒童被輪姦。有些被販運到國內其他城市。有些被綁架、毆打和恐嚇。有些個案更加嚇人,兒童被汽油浸濕,然後以點火作威脅;或受到槍威迫;目睹強暴後被威脅消音。

洛達咸當局還沾沾自喜,以為那些未成年性行為是自願有共識的。調查報告指出「11歲兒童被視為共識下發生性交,事實卻是被成人強姦和侵犯。」

就算家長察覺問題,報告指當局會忽視他們,「在兩個個案中,父親們追尋着自己的女兒,嘗試從屋中救出女兒,最後被警察拘捕的竟然是他們自己。」一些社工更砌詞怪責這些家長未能夠接受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

威斯批評英國的「全面性和關係教育」,引導青少年接受隨便性關係。這樣,性剝削更難被察覺,削弱了對脆弱者的保障。

諾定咸大學的大衞.柏頓教授(David Paton)總結該書,「未成年性行為,被視為人成長的正常階段,只要有共識,就沒有傷害。這個畫面現很清晰。再看那些官方向未成年積極提供避孕措施的政策,現時改善青少年性健康的方針經常促成更多弱勢青少年受到性侵犯。」

柏頓教授發出了嚴重的指控,「政策制訂者和性健康專家不能再有任何藉口無視這些證據」。

從愛和道德裏抽走了性

波利馬卡教授嘗試解釋全面性教育的失敗之處。在他眼中,柏頓和威斯都暗示了全面性教育的問題核心,在於它的道德空白和相對主義的方針,把人類性愛由婚盟的愛中抽出來。

哲學家迪特里希.范.希爾德布蘭(Dietrich von Hildebrand)就曾經解釋過這說法。波利馬卡教授描述他的分析,指出道德空白(amoral)的性教育並沒有培養客觀性、批判思維和自主,而且無法發展少年的價值觸覺。隨之而來,這種性教育普遍不能幫助人認識人的內在潛質。

看來,道德觸覺是抗衡性剝削的重要資源。人一天沒開發自己的道德能力,就多一天沒有足夠能力去辨別和抗衡性剝削。

范.希爾德布蘭把價值觸覺的培育,例如區分愛、忠誠、仰慕、敬愛、崇敬等看成性教育的核心。把性教育抽離道德價值,就會束縛人的本能。

每一個青少年原本都能活出道德,就是道德主體(moral agent)。它是一種能夠基於判斷價值經驗的能力——去評估自己的欲望,思考背後的理據,了解所形成的意圖,以至實踐決定。道德空白性教育無法教出有道德良知的人。那些人只能屈服於相對主義,少了許多基於價值做到成熟判斷的機會。

道德「中立」的性教育會這樣教:沒有絕對的性規範,所有基於相互共識,各種形態的性行為都是正常和可以接受的。

這意味了一切由青少年自行決定。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幫助人在五光十色的生活方式中選擇,那所謂的選擇自由並非真正有意義的自由。反之,那種選擇只是任意發生的,是種心血來潮的衝動。

當所有性行為都被看為同等價值時,青少年更難去理解種種生活方式的道德含意和社會後果,更遑論要實踐道德經驗呢?重複地試驗各種性關係,甚至麻痺了人對於真愛的敏感觸覺。

道德空白降低了人的道德觸覺

所謂「中立」其實是「空白」,但其問題未停,全面性教育在個體和私密層面扭曲了性。

作為一種完全和不可反悔的自我交付——性關係——在獨特的長久終生互愛的婚盟裏,才會取得真正的意義。道德空白性教育蒙蔽了這個真相。 

道德空白地教育所謂的客觀,以及把性愛還原為純生理,使它傾向使用露骨的性教材,削弱青少年的道德敏感度,埋沒了培育道德主體的本能。

兒童與生俱來的純潔,包括有自由不用滿腦子關乎性的念頭、影像、欲望和行為,這種本能都被剝奪了。范.希爾德布蘭的描述更清楚,那是「高尚的羞恥感(noble shame)」或廉恥心,私人的性親密是「隱藏某部分是因為留給特別私密的」,「激發了人內在的敬仰,對其超然和神秘的尊重」,以及「本能地厭惡無恥、不敬、污穢和陰險」。

性是屬於個人的,是私密的。一旦埋沒了青少年這種與生俱來的觸覺,就有負面的後果。

引導人走入隨便的性關係,生活方式更多機會是淫亂的,同時使他們更難對抗性剝削,也普遍地削弱了管理自己慾望的能力。范.希爾德布蘭先生尤其指稱男人說,性抽離愛後,變成「令人醺醉的吸引力,使男人降到動物的層次,褻瀆了性這份珍貴的禮物。簡言之,這就是犯罪的奧秘。」

所謂客觀的性教育,實情不過是剔除道德搖籃和價值經驗,「傷害了我們的廉恥觸覺,因為它(這種性教育)根本不能解釋這種害羞感」。

從教學考慮而言,保護兒童與生俱來的純潔也是正當。把兒童從家長監護之外變為性欲主體,威脅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即使弗洛伊德也曾承認,兒童性欲化阻礙了對他們的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外來的性誘惑影響,使到性潛伏期過早受破壞,甚至消失⋯⋯任何過早的性行為都會傷害那兒童受教育的潛力。」

道德空白性教育埋沒道德主體

上文提到,沒有道德框架,青少年的選擇不再能客觀理性,而是心血來潮任意選。道德空白比不道德更根本地搞亂了性的本質。前者無視了道德的對錯分類,隨之而來是連基本人性都無法培育好。這不是純理論,而是實際存在的問題。

學校令性教育變得「中立」,抹殺了青少年充分認識性行為的道德含意的機會。跟他們灌輸沒有絕對性規範的印象,使到他們對分辨道德的感覺遲鈍。它說:所有基於相互共識,各種形態的性行為都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所以,中立的性教育從沒幫助青少年分辨真正的愛和剝削人的性

這種性教育教出甚麼人?就是一些以主觀感覺為動機的人,一切都還原為生理本能、動物性,要滿足自己的食欲性欲,不懂考慮行為的內在價值。這種教育無法令青少年學習「為他人」的道德超越性,也沒法好好發展價值判斷的能力。順着生理性欲的性教育,無法培養價值引導生活的態度,亦都無法幫助人找到真正的自我,學生最終愈來愈被欲望所異化。

短結

所謂全面性教育並不夠全面,至少是因它缺少了培養學生區分真正的愛和性剝削的道德能力,反而成為性剝削日趨嚴重的問題。在推動性教育上,香港人除了說「不」和「可以」之外,還須正本清源,給學生機會累積價值經驗,培育能認出真愛的人。

(圖片 / 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文章撮寫自: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Undermines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延伸閱讀

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England)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紐約市正式推出X性別出生證明

紐約人可以正式在出生證明上更改男或女的性別紀錄,變為第三種性別「X」。2018年通過了更改出生證明性別的法例,在今年1月正式生效。

當地市民可以選擇M、F和X,而不用提交醫療證明。紐約市議會發言人高韋.約翰遜在去年6月提交法例時演繹了這個決定,「你不需要醫生去告訴你是誰,也就不應該需要醫生去更改反映真我的出生證明。」申請者需要就改變性別提交聲明,表明是「真正的性別身份,不是為了任何欺詐目的」。

據《CNN》報導,紐約市衛生部門的發言人稱,嬰兒出生時的首次登記不能寫上「X」,但少年時可以修改出生證明。

跨性別組織Transcend Legal的總幹事查理.阿羅德向《紐約時報》透露計劃將性別改為非二元的「X」。他希望別人以「they」來指稱他,而不要用代表男或女的「he or she」。稱謂則不用「Mr. or Mrs.」,而用「Mx.」。

阿羅德出生時是女性。「我從來沒有變『做男性』,但也不是個女性」。

紐約市長白思豪支持改變,「跨性別和性別不一致的紐約人是配得去選擇他們自己的身份,以及去選擇得到尊重和尊嚴去生活。」

自2015年紐約放寬準則,容許沒有完成變性手術的人,只要提供醫療證明就可以更改性別登記。這次容許以第三性別登記,於跨性別政治來說是再下一城。

紐約市是繼加州、俄勒崗、華盛頓和愛達荷之後,容許人在沒有醫療證明下更改出生證明。新澤西州將在2月跟隨其後。

【歷史瑰寶】英國最老人瑞 辭世享年112歲

英國最老人瑞葛蕾絲.鍾絲(Grace Jones)在英格蘭中部伍斯特郡的百老匯城家中與世長辭,享年112歲。上一位人瑞奧尼芙.波亞(Olive Boar)過身是去年9月。兩位同樣是女士。

鍾絲生前最後一個生日派對,她說無論舉行多少次生日派對都不會厭。(credit:ITV)

鍾絲在112歲生日時接受訪問,形容與前夫的婚姻是一生人的高潮,又與觀眾分享長壽的秒訣,「我不會擔憂,不會擔憂……你一旦憂慮,人就會走下坡。」

鍾絲81歲的女兒向母親致敬。女兒形容鍾絲直到最後一刻仍然健壯和活躍,暱稱母親為「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她提到自己從沒有想過母親有一天會成為「全國熱話」。鍾絲成為全民焦點,不只因為她活得比別人長,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盛載著歷史瑰寶。

鍾絲在112歲生日時接受訪問,形容與前夫的婚姻是一生人的高潮。(credit:ITV)

生於1906年利物浦的鍾絲,經歷過26位英國總理,直到最近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講述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回憶。她提到人們在戰爭開始時痛哭,結束當時全國雀躍,以及在戰事中喪失親兄弟的傷痛。

在女兒的眼中,她是個幽默的人,而且在鏡頭面前表現淡定。她憶述母親接受電視訪問時華麗得體、談吐得宜,在答了所有問題後還戲言問主持:「下午茶時間到了嗎?我肚子餓。」(綜合外電報導)

【真慈母】愛爾蘭女嬰火車上出世 免費乘車25年

日前一名母親在乘坐火車途中,突然在列車上的洗手間作動,在其他列車乘客包括一名醫生和兩名護士的協助下,順利誕下女嬰,愛爾蘭列車公司決定讓這名突如其來的乘客,免費乘車至25歲。

為了慶視女嬰在列車上出世,她獲贈免費乘車至25歲作為出生禮物。(網上圖片)

當地媒體報道,一名慈愛的母親,日前乘坐下午三時的火車,由愛爾蘭西部高威市前往都柏林,車程大約兩個半小時,行車期間,有車務職員發現有人在洗手間內尖叫,當職員打開門時發現一名十月懷胎的母親作動準備產子。車務職員隨即時要求車長暫停列車行駛,並召喚救護車,及廣播請求車上的醫護人員前來幫手。

由愛爾蘭西部高威市前往都柏林,車程大約兩個半小時。(Google Map 截圖)

剛好有兩名護士和一名普通科醫生在列車上,前來助產,接生的醫生說,在洗手間的情況一片混亂,對在未經消毒的環境下接生感到徬徨,幸好兩名護士經驗充足,該名媽媽用了大約20分鐘就順利誕下女嬰,醫生說自己只負責「接著嬰孩」,形容過程驚險但順利。

最後火車駛往目的地都柏林,由救護車將母親和女嬰送往醫院檢查,情況良好。

【歧視法】美眾議院通過擴大平等法保障同志 保守派:摧毀宗教自由

美國眾議院上星期(17日)表決通過將性傾向及性別認同加進平等法案(Equality Act)所保障的身份特徵之中,將所有與禁止歧視相關的法例擴大至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跨性別者等人。

平等法案即香港的反歧視法

該法案明列禁止對LGBT的性傾向及性別身份作出直接的差別對待,保障範圍包括在就業、住屋、國家資助、貸款、教育及公共服務等領域。保守派強烈反對,並指平等法案將摧毀美國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女性人權。與香港的反歧視法例內文如出一轍。

據報,眾議院當日以236對173表決通過擴大平等法案,幾乎所有民主黨議員投下贊成票,而大多數共和黨員都反對,只有8位投下贊成票。

反歧視法案的威脅

平等法案涵蓋性別認同,意味任何人都不能拒絕別人基於心理性別使用洗手間和更衣室,亦即容許自稱女人的男人與真正女性和女童共處一浴室。共和黨議員稱,「要求生理女性與生理男性同場作賽,就意味了終結所謂女性運動項目的意義。」

不過有議員認為,法案雖在第一輪投票過關,按現任總統特朗普向來的反同立場,最後遭到否決的可能性不低。消息指,匿名的白宮官員表示特朗普政府明確反對平等法案。他形容「特朗普內閣反對任何形式歧視,並支持所有族群平等。然而,平等法案的形式是毒藥,充滿了對父母及良心權利的不公平。」

平等法案過火 惹同志內部爭論

由於平等法案的法網相當大,曾引起女權領袖朱莉亞(Julia Beck)的反彈,甚至不惜闖進國會要求議員修改法案,剔除法案中的跨性別族群。他認為加入性別認同,將會嚴重侵害女性權利。她進一步舉出例證,包括英國有自稱女性的生理男囚犯關進女監,多名女囚因此遭到性侵;又有女性庇護所收納男性,激起女性受害者的情緒;又有女孩們被迫使用性別友善廁所;講求平等精神的體育運動也蒙受跨性別意識的傷害,讓生理男人主宰了女性項目。

在同運人士中的保守派亦認為法案「過火」,在立法之餘卻未有平衡地保障宗教自由的基本人權,將「惹來反彈」。「所謂的平等法會強行令任何一個同志的投訴必勝(wins by default),換言之,在將同志權利抬高於其他人的宗教自由,將不能確保平等。」

延伸閱讀 :《CNN》/《USA TODAY》/《風向新聞

【性教育】加州性教育改革 家長批:逾越尺度不適齡

美國加州政府無視家長反對聲音,通過新的性別教育指引。相比傳統只教避孕和性病知識的性教育,改革後的新指引被指內容露骨,並由學童五歲開始已被灌輸跨性別思想。

家長及學生近日發起集會抗議新性教育指引,其中有中文標語及華人家長學生參與。
圖片來源:Informed Parents of California 臉書群組

指引涉各種性行為

加州當地政府在五月初通過新指引,建議學校推動「性別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包括性傾向、性販運和同志的性別觀念,教材對象由幼兒園到高中學生。

名為《健康教育課程框架》的新指引,因應2016年修訂的教育法而設計,指引超過七百頁,涉及營養、運動、煙草、酒精和皮膚護理等教學內容,教育部門的發言人形容課程完整地結合了社交和情緒方面的學習,但其中涉及性教育的部份,在當地引發家長抗議。

備受爭議的內容包括建議教師在學校裡使用性別中立和寬容同志(tolerate gay people)的用語,教材又涉及教授各式各樣的性行為,包括肛交和縛綁性行為,以及教導男女生自慰的圖書。此外,亦有課題涉及賣淫的人口販運和預防愛滋病的知識。家長、保守組織以至教師批評,不滿部份材料過於露骨,描繪女性和男性的性器官,要求剔除相關材料。

幼兒學跨性別 家長反對說「太多太早」

教材亦令早於幼稚園至小三階段,學生已被灌輸性觀念,例如「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是另一種性別」等字句,教材區分四個教學階段,包括幼兒至小三、高小、初中及高中。負責課程改革的格遜(Stephanie Gregson)形容重點不是以跨性別思想令學生感混亂,而是希望他們自幼稚園開始學習接納有些人與生俱來與自己不同,認為「幼稚園是創造理解和反欺凌學習環境的最基礎階段。」

當地家長發起網上聯署並獲得超過8000個響應。聯署發起人解釋,「新的性教育課程內容並不符合適齡教育」,又指教材會令到他們的孩子過度接收性的資訊。通過指引當天有200人在會議場外集結,手持「太多,太早」以及「向露骨性教育說不」等標語。家長組織表示新指引只會令學生更混亂,又形容教學材料是「色情」。

教育部發言人回應,青少年性病數字在全國均有上升跡象,新指引是要推行「預防勝於治療」的教育。亦有支持新指引的教育專家認為改變是因時制宜,因為「這幾十年來,人生活的複雜程度正以幾何級數地躍升……指引可以幫助學生採取更健康的行為,在複雜的處境來到時,就足以支援和引導他們的身心。」

新性教育改革亦在不同校園掀起反對聲音。據《The Sacramento Bee》報導,美國加州羅克林學區(Rocklin Unified School District)董事會以3票對2票之差,通過包含教授LGBT歷史的新課程,近一千名家長威脅讓孩子罷課,留守家中,以示抗議。

據報,除了加州以外,還有23個州份有法例強制學校教授性教育。而按加州法例,當地學校有自主編訂自己的教材,而家長亦有權申請子女退離特定的性別教育的課堂,但只是不能迴避教師在其他課堂中陷入此類性別教育的用語和教學元素。

延伸閱讀《CBSnews》/《洛杉磯時報

【跨界選手】舉重「女選手」破四項世界紀錄 被揭發原是男性被褫奪獎項

一名刷新四項女子世界紀錄舉重選手,在比賽完成後數日,被主辦單位褫奪頭獎杯,原因是「她」報稱參加女子組舉重賽事,實際是一名生理男。

該名跨性別女子名為葛莉(Mary Gregory),在上月以女性身份參加維吉尼亞州的舉重比賽,並在蹲舉、卧舉、硬舉和全項等四個項目都以打破女子世界紀錄的情況下勝出。他其後發表感謝宣言,感謝聯會對待他「如一個普通的女選手」。

舉辦比賽的「100%無裝備健力聯盟」在聲明中表示,該跨性別女子在登記時報稱女性。大會其後透過檢藥程序,以及該選手賽後在社交網絡上發言,才揭發其真身為男性。舉重聯會主席向華盛頓郵報指,比賽規定以生理性別來區分男女子比賽,而不是選手的內心想法,他又指感受到受騙,因為葛莉在比賽前並無向賽會透露自己事實上是一名男子,因此他並無打破任何女子舉重的世界紀錄。

奧運指引:雄激素濃度低於指定水平  「男跨女」可參選女子組

對於跨性別人士參與國際運動賽事,國際奧委會早於2015年發出新指引,有限度地容許跨性別女選手參加女子賽事,條件是已宣稱改變性別四年,而體內的雄激素濃度要在比賽前一年內必須維持低於10個單位。至於稱為跨性別者是否必須已完成變性手術?奧委會則未有明文規定,不過已就2020東京奧運成立6至9名成員的專責小組,負責處理包括跨性別人士參賽資格等問題。

由於雄激素對運動員在比賽上體能、爆發力、肌肉耐力等有決定性影響,不少國際賽事會藥檢會測試包括睾酮、類固醇等的激素,不過可以透過藥物來調節,亦令問題更形複雜。今次被撤回獎項的選手葛莉,他聲稱已服食雌激素和抗雄激素接近一年,又形容舉重能力已相應下跌,對於獎項被撤他深感憤怒:「我感到自己好像在50個女選手面前公然羞辱了……不要詆毀我的努力和成就。」

服藥不減男性特質

但業內龍頭的美國舉重協會(USAPL)卻認為男子服食激素後可參女子組的理據並不充分。他們與上述聯會的規定一樣,而且更在指引中清楚解釋,「男性天生骨架更大、骨質密度較高、肌肉組織和密度都比女性強。即使雄激素濃度降低,這些特徵也不會完全消失。雖然這些跨女可能比以前稍弱,肌肉比以往少,但生理優勢仍然超越任何女性。」

跨性別女子參與女性賽事的爭議日增,早在2014年有跨性別女子在綜合格鬥(MMA)中打碎女選手頭骨。過去在單車、田徑、手球、欖球、摔交等項目均曾發生跨性別選手的爭議。

美國在線Aol.》/《無裝備健力聯盟聲明》/東京奧運相關報道

【台灣同婚】挺反陣營各有同性結合方案 雙方上街要求政府聽民意

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爭議不斷,距離524立法大限只餘不足兩星期。

挺同、反同雙方團體在立法院針對同婚專法展開朝野協商及審查「公投法修正案」前夕的5月8日總動員上街遊行。代表反同婚的「幸福盟」匯集約萬名民眾,在立法院大門舉行集會,呼籲讓民法婚姻限定一男一女,為同性伴侶另立《同性共同生活法》方案,亦即要求政府尊重去年底人民公投的結果。民眾在現場高呼口號,要求違反公投結果的立委和總統蔡英文下台。

在另一邊群賢樓附近亦聚集了挺同陣營。據報警方派駐人手協調,一度攔截想前往大門集會區的挺同民眾。支持同婚的團體,帶同三、四十組同志家庭和小孩出席,支持政院版《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方案,亦即依照法官釋字讓同性伴侶以民法結婚的方案。

圖片:由《幸福盟》提供

幸福盟理事長曾獻瑩點名批評國民黨許毓仁,民進黨尤美女、段宜康、林靜儀,時代力量黃國昌、林昶佐等人,直拍指他們不能違背公投結果,因為公投高於所有立委。根據公投法第30條,「經創制之立法原則,立法機關不得變更」,曾認為765萬公投同意票已經作出了決定,就算是總統跟立委都不能更改人民的公投結果。

曾表示憂慮,「一旦婚姻定義被改變,家庭教育、婚姻教育,社會文化也會改變,孩童無可選擇地從小將開始學習同性婚姻,要求蔡英文總統要負最大的責任。」

支持同婚的同志家庭Cindy接受媒體訪問,解釋支持政院版婚法是為了捍衛受同志撫養的兒童權利,「除了政院版,它可以給我們繼親收養,也就是親權,讓孩子有真正的雙親以外,像林岱樺委員版本的,它其實只給予我們監護權,也可以任意解消(監護關係),隨時你要棄養都可以,請問這個是有保護到孩子(嗎),我們真的只能夠接受行政院版本的。」

延伸閱讀《公視新聞網》/《風向新聞

【母親節洋蔥】兩大學靈活聯手 母子同場獲學位

大學畢業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人生大事。美國一名非裔母親放棄自己的大學畢業典禮,為要親眼見證兒子戴上四方帽行畢業禮。兩人就讀的大學得知情況後,決定私下合作,授權於兒子典禮上同時頒發母親的學位。兒子所屬大學事後把畢業禮片段上載到社交平台,母子興奮相擁落淚的畫面撼動網民。

史堤芬(Stephan Wilson)上周六(4日)獲得攻讀5年的藝術學位,並參與在中密歇根大學(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的畢業禮。他的母親在弗里斯州立大學(FerrisState University)完成商業行政學位的畢業禮湊巧在同一天。為了見證愛兒畢業,其母放棄參與自己的畢業禮。

在畢業禮前達成共識,由弗里斯州立大學校長及校董會授權,讓中密歇根大學的校長戴維斯(Bob Davies)代為授予學位。場面感人,全場隨即起立鼓掌祝賀兩人。

據報史堤芬憶述自己只曾向一位朋友提到母親的事,沒料到那位在校長室工作的朋友在畢業禮當天早上將事件告知戴維斯。戴維斯隨即致電弗里斯州立大學校要求授權頒發母親的學位。網民事後盛讚兩所相隔40多英里的大學處事靈活,將這位母親的自我犧牲情操,化為他們全家的畢生永誌的祝福。

史堤芬在自己的社交平台感謝上帝和校長,形容「全家都會永遠記住這個時刻」。他又說母親是他認識「最強大、最有熱誠的女性」,與母親一同獲頒學位是兩人一起度過最美好的時刻。

(文中圖片節取自史提芬個人社交網站)

延伸閱讀《CNN》/《明報

【性別議題】 主持同婚犯刑法 牧師點解被捕

一名菲律賓籍變性人牧師2017年,為一對同志伴侶舉行「結婚」儀式,被警察拘捕,該牧師周六入稟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法院頒令聲明其舉行儀式不屬違法。

涉違反《婚姻條例》非法證婚 最高判監2

根據婚姻條例》第30條訂明,神職人員故意主持與《婚姻條例》中任何其他條文相違背的婚禮,屬刑事罪行,一經定罪可判處罰款及監禁2年,而本港目前同性伴侶結合不獲香港法例承認,據《婚姻條例》第40條所訂明的是「經舉行正式儀式,獲法律承認」的屬「一男一女」的結合。

除有性別規定外,《婚姻條例》第30條亦訂明適婚年齡,即神證人員為16歲以上、21歲以下的人舉行結婚儀式,必須在證婚前提交父母或監護人的同意書。

入稟人Balaoro(右)自稱首名菲律賓籍跨性別的牧師,2017年為同志舉行結合禮被捕,警方之後不予以起訴。(其教會網頁圖片)

據入稟狀指,原告人Balaoro Marietta S. 是菲律賓教會LGBTS Christian Church Hong Kong的牧師。Balaoro指當時為同志舉行「結合儀式」,並非舉行《婚姻條例》所賦予的合法婚姻,不應該被警察拘捕,其代表律師進一步解釋,由於本港法例禁止同性婚姻,教會有權為同性伴侶舉行婚姻聖禮(Holy Matrimony)及結盟聖禮(Holy Union rites)儀式,替代同性婚姻,向伴侶彼此公開承諾。

Balaoro要求法庭頒令,由LGBTS教會的同志結合禮儀,並無違反《婚姻條例》,禁止相關結盟有違《基本法》及公民權利,並要求法庭澄清警察拘捕有無《基本法》第141條「政府不干預宗教組織內部事務」的條文,指政府做法違憲。

根據該菲律賓教會網頁,教會在當地為同志伴侶舉行大型「婚禮」(Mass Wedding),強調這是聖禮結盟宗教儀式。(LGBTS Christian Church截圖)

聖儀屬結盟而非結婚   指警拘教會牧師屬違憲 

代表Balaoro的韋智達律師行在社交網站表示,Balaoro的入稟是依據《基本法》在思想、信念及宗教自由上的保障,該牧師要求「在不受檢控的威脅下,獲准在神前面敬拜以及持守宗教信仰。」

而入稟人Balaoro,在社交網站自稱首名菲律賓籍跨性別(生理女性,但自認男性)的牧師,多年來於本港傳教及為同志舉行結合禮。該牧師於前年被捕後,警方在調查數月後通知不會作出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