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英國必讀】英國「全面性教育」或引導青少年接受隨便性關係

移民英國的香港人除了關注買樓事宜外,子女的「教育」尤為重要。香港的性教育不足,常為人詬病。你聽過全面性教育嗎?

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CSE)是現代性教育方針之一,着重自主權利和性別意識(gender ideology),常受想法開放的人所歡迎。在西方社會,相對於全面性教育的是較保守的貞潔性教育(Abstinence Sex Education)。它有時會被支持全面性教育的人形容為「只教」貞潔(Abstinence-only)的性教育——只會說不。

沒有人能完全否定推行全面性教育的人有良好意願,但是有學者質疑這種性教育是構成現今西方性剝削問題的一部分。

波利馬卡分析:「全面性教育無法培育學生分辨真正的愛和性剝削。」

芬蘭學者塔比奧.波利馬卡教授(Professor Tapio Puolimatka)主要研究領域是教育和道德哲學。全面性教育,真的令青少年更易陷入性剝削嗎?

英國學校採納全面性教育多年。97至13年期間,英國洛達咸有1400宗案件,是有計劃地性剝削少年,嚴重情度令人關注。

「家庭教育基金」的朗文.威斯(Norman Wells)展開調查,在2017年出版《未受保障:低齡性關係正常化如何提升青少年性剝削危機》一書,分析了全面性教育和性剝削的關係。

有人以不對等的權力強迫、操控或欺瞞18歲以下的青少年進行性活動,包括以受害者某種他們的需要作為交換,或以金錢或地位利誘對方。就算雙方有共識,在英國法律下,受害人都算作被性剝削(child sexual exploitation)。

威斯提到一項兒童性剝削的獨立調查報告,年紀少至11歲的一些兒童被輪姦。有些被販運到國內其他城市。有些被綁架、毆打和恐嚇。有些個案更加嚇人,兒童被汽油浸濕,然後以點火作威脅;或受到槍威迫;目睹強暴後被威脅消音。

洛達咸當局還沾沾自喜,以為那些未成年性行為是自願有共識的。調查報告指出「11歲兒童被視為共識下發生性交,事實卻是被成人強姦和侵犯。」

就算家長察覺問題,報告指當局會忽視他們,「在兩個個案中,父親們追尋着自己的女兒,嘗試從屋中救出女兒,最後被警察拘捕的竟然是他們自己。」一些社工更砌詞怪責這些家長未能夠接受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

威斯批評英國的「全面性和關係教育」,引導青少年接受隨便性關係。這樣,性剝削更難被察覺,削弱了對脆弱者的保障。

諾定咸大學的大衞.柏頓教授(David Paton)總結該書,「未成年性行為,被視為人成長的正常階段,只要有共識,就沒有傷害。這個畫面現很清晰。再看那些官方向未成年積極提供避孕措施的政策,現時改善青少年性健康的方針經常促成更多弱勢青少年受到性侵犯。」

柏頓教授發出了嚴重的指控,「政策制訂者和性健康專家不能再有任何藉口無視這些證據」。

從愛和道德裏抽走了性

波利馬卡教授嘗試解釋全面性教育的失敗之處。在他眼中,柏頓和威斯都暗示了全面性教育的問題核心,在於它的道德空白和相對主義的方針,把人類性愛由婚盟的愛中抽出來。

哲學家迪特里希.范.希爾德布蘭(Dietrich von Hildebrand)就曾經解釋過這說法。波利馬卡教授描述他的分析,指出道德空白(amoral)的性教育並沒有培養客觀性、批判思維和自主,而且無法發展少年的價值觸覺。隨之而來,這種性教育普遍不能幫助人認識人的內在潛質。

看來,道德觸覺是抗衡性剝削的重要資源。人一天沒開發自己的道德能力,就多一天沒有足夠能力去辨別和抗衡性剝削。

范.希爾德布蘭把價值觸覺的培育,例如區分愛、忠誠、仰慕、敬愛、崇敬等看成性教育的核心。把性教育抽離道德價值,就會束縛人的本能。

每一個青少年原本都能活出道德,就是道德主體(moral agent)。它是一種能夠基於判斷價值經驗的能力——去評估自己的欲望,思考背後的理據,了解所形成的意圖,以至實踐決定。道德空白性教育無法教出有道德良知的人。那些人只能屈服於相對主義,少了許多基於價值做到成熟判斷的機會。

道德「中立」的性教育會這樣教:沒有絕對的性規範,所有基於相互共識,各種形態的性行為都是正常和可以接受的。

這意味了一切由青少年自行決定。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幫助人在五光十色的生活方式中選擇,那所謂的選擇自由並非真正有意義的自由。反之,那種選擇只是任意發生的,是種心血來潮的衝動。

當所有性行為都被看為同等價值時,青少年更難去理解種種生活方式的道德含意和社會後果,更遑論要實踐道德經驗呢?重複地試驗各種性關係,甚至麻痺了人對於真愛的敏感觸覺。

道德空白降低了人的道德觸覺

所謂「中立」其實是「空白」,但其問題未停,全面性教育在個體和私密層面扭曲了性。

作為一種完全和不可反悔的自我交付——性關係——在獨特的長久終生互愛的婚盟裏,才會取得真正的意義。道德空白性教育蒙蔽了這個真相。 

道德空白地教育所謂的客觀,以及把性愛還原為純生理,使它傾向使用露骨的性教材,削弱青少年的道德敏感度,埋沒了培育道德主體的本能。

兒童與生俱來的純潔,包括有自由不用滿腦子關乎性的念頭、影像、欲望和行為,這種本能都被剝奪了。范.希爾德布蘭的描述更清楚,那是「高尚的羞恥感(noble shame)」或廉恥心,私人的性親密是「隱藏某部分是因為留給特別私密的」,「激發了人內在的敬仰,對其超然和神秘的尊重」,以及「本能地厭惡無恥、不敬、污穢和陰險」。

性是屬於個人的,是私密的。一旦埋沒了青少年這種與生俱來的觸覺,就有負面的後果。

引導人走入隨便的性關係,生活方式更多機會是淫亂的,同時使他們更難對抗性剝削,也普遍地削弱了管理自己慾望的能力。范.希爾德布蘭先生尤其指稱男人說,性抽離愛後,變成「令人醺醉的吸引力,使男人降到動物的層次,褻瀆了性這份珍貴的禮物。簡言之,這就是犯罪的奧秘。」

所謂客觀的性教育,實情不過是剔除道德搖籃和價值經驗,「傷害了我們的廉恥觸覺,因為它(這種性教育)根本不能解釋這種害羞感」。

從教學考慮而言,保護兒童與生俱來的純潔也是正當。把兒童從家長監護之外變為性欲主體,威脅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即使弗洛伊德也曾承認,兒童性欲化阻礙了對他們的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外來的性誘惑影響,使到性潛伏期過早受破壞,甚至消失⋯⋯任何過早的性行為都會傷害那兒童受教育的潛力。」

道德空白性教育埋沒道德主體

上文提到,沒有道德框架,青少年的選擇不再能客觀理性,而是心血來潮任意選。道德空白比不道德更根本地搞亂了性的本質。前者無視了道德的對錯分類,隨之而來是連基本人性都無法培育好。這不是純理論,而是實際存在的問題。

學校令性教育變得「中立」,抹殺了青少年充分認識性行為的道德含意的機會。跟他們灌輸沒有絕對性規範的印象,使到他們對分辨道德的感覺遲鈍。它說:所有基於相互共識,各種形態的性行為都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所以,中立的性教育從沒幫助青少年分辨真正的愛和剝削人的性

這種性教育教出甚麼人?就是一些以主觀感覺為動機的人,一切都還原為生理本能、動物性,要滿足自己的食欲性欲,不懂考慮行為的內在價值。這種教育無法令青少年學習「為他人」的道德超越性,也沒法好好發展價值判斷的能力。順着生理性欲的性教育,無法培養價值引導生活的態度,亦都無法幫助人找到真正的自我,學生最終愈來愈被欲望所異化。

短結

所謂全面性教育並不夠全面,至少是因它缺少了培養學生區分真正的愛和性剝削的道德能力,反而成為性剝削日趨嚴重的問題。在推動性教育上,香港人除了說「不」和「可以」之外,還須正本清源,給學生機會累積價值經驗,培育能認出真愛的人。

(圖片 / 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文章撮寫自: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Undermines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延伸閱讀

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England)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