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風新聞特約 發表的所有文章

中國科興與港大及港怡醫院合作 開展 Omicron 變異株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加強劑臨床試驗

中國科興在香港正式啟動奧密克戎 (Omicron) 變異株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的臨床試驗,以評估健康成年人使用該疫苗作為加強免疫接種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為制訂未來的接種策略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科興的臨床試驗由香港大學臨床試驗中心的醫學研究團隊領導,與港怡醫院合作進行。此次臨床試驗計劃招募300名18歲或以上已接種2或3劑滅活或mRNA新冠病毒疫苗的健康成年人。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孔繁毅教授表示:Omicron 病毒變異株現時席捲全球,通過疫苗接種對抗變異病毒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希望通過此次奧密克戎株疫苗加強劑臨床試驗,有效推動疫苗的研發和使用。

科興香港亞太區業務發展總監羅文慧期望能藉著疫苗研究結果,協助香港及全球對抗新冠變種病毒的威脅。

中國科興已於2021年12月初獲得 Omicron 變異株樣本,隨後積極推進各項研究並確定了疫苗製備程序。基於動物模型的臨床前研究顯示疫苗安全和有效,及後中國科興Omicron株加強免疫臨床試驗方案於2022年4月12日獲得香港大學及港怡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並於4月14日獲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臨床批准在香港開展針對Omicron株新冠病毒的加強免疫臨床研究。

(絲敏 / 撰文報導;圖片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新冠疫情增加港人關注心臟病 臨床觀察調查: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增 近半數結果異常

由於疫情橫行,美國心臟科專科學院基金會研究指新冠疫情導致亞洲地區心血管疾病檢查大減。本港最新調查亦發現,2021年心血管造影檢查個案比過往不跌反升,主因為胸痛及疫苗效應。

調查發現,大部分醫生認同相對2020年,於2021年心臟造影檢查個案均有增加,心臟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的升幅約為11-30%,而87%心臟科專科醫生指中度至重度冠心病患者當中,超過一半為新確診的冠心病患者。

調查於今年5月收集了80名香港心臟科專科及46名放射科專科醫生對3項心臟造影檢查,包括心導管檢查、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 (CTCA) 以及心臟磁力共振掃描 (CMR) 的臨床觀察。

調查亦顯示:大部分診斷異常的個案均為輕至中度的血管狹窄,只需要藥物及控制風險因素作治療。心臟科專科陳穎思醫生認為結果反映新冠疫情及疫苗接種或大大提高港人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及診斷的認知,令重視心臟問題的市民及早求診,有助識別早期心臟病並盡早控制病情。

她提醒市民若出現疑似胸痛、心悸等心臟病常見徵狀,首要是向普通科門診或家庭醫生求助,醫生會根據臨床病徵評估、家族病史及高危因素等來判斷是否需要轉介求診者到專科醫生接受進一步評估和檢查。

陳穎思醫生認為結果反映新冠疫情及疫苗接種或大大提高港人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及診斷的認知,令重視心臟問題的市民及早求診,有助識別早期心臟病並盡早控制病情。

心臟科專科陳穎思醫生指,如病徵屬於典型和有高風險因素可考慮直接進行心導管檢查乃至通波仔手術。

放射科專科張志偉醫生表示若病情被評估為中度風險或病徵屬於非典型,可選擇進行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 (CTCA),只需要短短幾秒便能檢測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若發現血管狹窄情況「踩界」(介乎中度至嚴重),可考慮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例如心臟磁力共振掃描 (CMR) 以評估冠狀動脈血流量。

張志偉醫生指,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開始廣泛應用在心臟造影和相關疾病的研究上,除了能確保造影掃描能覆蓋全心臟,亦能協助校正運動偽影、自動評估及偵測心血管疾病等,節省分析時間。

張志偉醫生表示,研究顯示 A.I. 能夠快速準確分析掃描結果,亦能預測未來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或病情發展。

張醫生表示,研究顯示 A.I. 能夠快速準確分析掃描結果,亦能預測未來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或病情發展。未來研究成果如證實能用於臨床診症,將大大減輕醫護人員工作量,有助醫生掌握患者病情及規劃後續治療方案。

個案分享

今年72歲的戴先生,有多年吸煙習慣,煙齡近30年,而且身型肥胖,體重曾達90多公斤。多年前已確診高血壓,並服用降血壓藥多年;約兩年前才發現高膽固醇問題,開始服藥控制。 

戴先生雖然三高之中已佔二高,但戴先生仍然掉以輕心,沒有太着重心臟健康,亦未有戒煙。由於他擔心自己病情的穩定性,加上不久後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戴先生一直未有接種新冠疫苗。

戴先生呼籲市民大眾,平日要多留意心臟疾病資訊,以及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病徵應盡快求醫。

關節手術後,戴先生本來計劃接種疫苗,但同一時間又開始感到心口不適,經常出現胸悶、呼吸困難情況。因為出現病徵,所以他主動向私家醫生求診,並於今年2月進行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CTCA),確診冠心病。

結果造影檢查發現其中一條冠狀動脈嚴重狹窄,阻塞約75%,另外兩條血管阻塞了25%,一條分支血管完全阻塞。戴先生的個案轉介至公立醫院跟進,於五月份進行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 (通波仔)。

手術後,戴先生心口不適的情況得到改善,亦開始戒煙及控制體重,實踐健康生活。戴先生表示疫情下,有不同的媒體報導疫情對心臟影響,以及對疫苗的迷思,令他主動接觸多了心臟疾病資訊,亦令他更加正視自己心臟健康,意識到一旦出現心臟病相關病徵就要盡快求診,及早進行檢查,才能發現血管栓塞並及時做手術。

戴先生呼籲公眾,平日要多留意心臟疾病資訊,以及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病徵應盡快求醫。根據現時情況,戴先生病情已趨穩定,並將於日內接種疫苗。

(絲敏 / 撰文報導;照片及圖表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半數女性乳房有機會出現腫塊 定期乳房造影及早微創切除免後患

近九成女性會出現乳房脹痛問題,但不少女士對於乳房問題存有誤解,認為硬塊會痛即是惡性腫瘤,亦即是患上乳癌,其實乳房硬塊會痛可以由荷爾蒙或咖啡因引起,而且大部分的惡性腫瘤不會引起痛楚。專科醫生指出,良性腫塊不一定會變為惡性,視乎良性腫瘤種類。不過,50歲後乳房腫塊屬於乳癌的機會相對較高,一旦發現腫塊便應盡快求診。

外科專科江慧中醫生透露,在20 至 50 歲的女性中大約7成乳房腫瘤均屬良性。因此發現乳房有腫塊不需過份驚慌。江醫生稱,良性腫塊雖不一定會變為惡性腫瘤,但仍須定期以觸診及造影檢查觀察腫瘤增長速度、邊緣是否清晰、有沒有血管增生情況。另外,醫生或會進行抽針化驗,如「超聲波幼針活組織檢查」以抽取乳腺液體或細胞,或者「超聲波引導粗針活組織檢查」以抽取二至三條組織,其抽取的細胞量較多, 準確性較幼針活組織檢查高。

乳腺腫瘤微創手術可切除小於3公分腫瘤

江慧中醫生又指,「乳腺腫瘤微創手術」可以完全切除一些小於3公分、快速變大及邊緣不平整的乳房良性腫瘤;切除組織後再作化驗及跟進。微創手術適合易有疤痕增生的患者,但不適用於腫瘤大於 5公分、脂肪層較薄、凝血功能不全或服用抗凝劑的患者以及系統性疾病患者。

如檢查後發現乳房出現鈣化點亦不等於是患癌,醫生會觀察鈣化點的形態,如發現聚集成群的斑點則是早期乳癌徵兆,亦可以配合其他X光影像特徵作診斷乳房病變級別。

香港衛生署亦建議,44-69歲高危婦女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以查看乳房組織的結構如:鈣化點、硬塊,以及乳房組織深處的異常情況。

30歲患乳癌病例

江醫生舉出一個病例,曾有一名30歲患者因為乳房脹痛而求診,她原本於經期前也有乳房脹痛問題,但近年問題加劇,便主動求診,經觸診及造影檢查後發現其右乳房有水瘤,抽針後進一步發現乳腺發炎。由此可見乳房疾病並非單一性,就算造影檢查發現只是良性腫瘤亦需要抽針以化驗當中是否伴隨發炎甚至有病變風險。年齡最小的良性腫瘤患者只是16歲。

年僅23歲也會患乳癌

江慧中醫生又舉一個病例,指出一名年僅23歲的乳癌患者帶有遺傳性BRCA突變基因,確診時乳癌已是第2期,並且兩邊乳房均有癌變。江醫生提醒如一邊乳房有癌變,另一邊乳房亦有10-20%的機會出現乳癌。患者最後接受全乳切除手術並進行乳房重建,根治乳癌外亦能維持外觀。

更多資訊

乳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 年齡:年齡愈大,患乳癌機會更高
  • 遺傳:母親、姊妹及直系親屬患過乳癌人士
  • 經期過早或過遲:12歲以前初經以及55歲以後停經者
  • 飲食:長期進食高動物脂肪食物
  • 不良生活習慣:吸煙、嗜酒、缺乏運動

根據資料指出,良性乳房疾病可分三類:

  1. 非增生性不會增加患乳癌風險,但需定期檢查,例如:乳房水囊、乳腺囊腫、缺陷瘤
  2. 增生性可能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例如:纖維腺瘤, 乳管內乳突瘤
  3. 非典型增生性原位癌的前身,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例如:非典型乳管增生

有5類較為常見的乳房良性腫瘤,其中「乳管內乳突瘤」有機會演變為惡性腫瘤:

1 纖維瘤:

  • 常見於15-35歲女士
  • 表面光滑的粒狀硬塊
  • 若體積太大不斷增生,建議手術切除

2. 水瘤:

  • 常見於35-50歲的女士
  • 由正常乳腺分泌液積聚而成
  • 較複雜的囊腫有需要抽針檢查

3. 乳腺膿腫:

  • 多數於哺育期發生
  • 症狀: 疼痛、紅腫、發熱

4. 非典型增生性:

  • 不會引起不適
  • 透過乳房X光造影發現可疑鈣化點或抽組織才發現
  • 約20%為惡性,需做手術切除

5. 乳管內乳突瘤

  • 症狀包括乳頭出血、血樣分泌物
  • 約16%為惡性,需做手術切除
  • 乳癌微創手術,維持乳房外觀

如診斷結果為乳癌,患者便需以手術切除,傳統手術包括:

  1. 乳房局部切除手術
  • 適合較小腫瘤
  • 保留大部分乳房,只切除腫瘤及一些正常組織
  • 術後可能會有暫時性壓痛及局部腫脹,並且有左右乳房不對稱情形。
  1. 乳房切除手術
  • 適合較大腫瘤或多於一個腫瘤
  • 移除包含乳頭的整個乳房
  • 術後由於大部分的腋下淋巴結還存在,所以手臂腫痛的機率減少,乳房重建較容易。
  1. 淋巴結手術
  • 若乳癌細胞擴散至腋下淋巴結,則必須採取清除手術。包含腋下淋巴清除術及前哨淋巴結摘取。

現時亦有微創手術—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

  • 利用殘存的乳腺做有效的轉位,切除腫瘤時同步進行乳房重建
  • 保留部分健康的乳腺組織,並將剩餘的乳腺組織重新排列以彌補乳房空洞
  • 只需要一次手術
  • 可切除較大的腫瘤
  • 術後乳房更對稱

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的傷口會較小、較自然,也會盡量幫助患者維持原本的乳房外觀,有助提升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

(絲敏 / 撰文報導;圖片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肝癌每年死亡人數達新症數逾八成 免疫組合治療倍增存活期 盼政府擴大資助

肝癌為本港第三位癌症殺手,每年新症約1,800宗,約1,500人死亡,相等於85%的新症數目。究其原因,是由於肝癌早至中期病徵不明顯,患者容易混淆上腹脹痛、肩痛、小便顏色轉變及腸胃不適等警號,估計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達晚期。研究指,針對無法切除或腫瘤擴散的晚期肝癌患者,需要特別及費用較昂貴的組合治療,因此有腫瘤科專科醫生呼籲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在肝癌治療上,加大藥費支援,亦讓患者盡早得到適切治療。

本港肝癌治療資助步伐緩慢

國際研究顯示,針對無法切除或腫瘤擴散的晚期肝癌患者,採用免疫組合治療「阿替利組單抗(Atezolizumab) + 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比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更有效降低晚期肝癌惡化風險35%及死亡風險34%;而且華人療效更顯著,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達 24 個月,延長逾1倍,約1成患者存活期甚至可達3年或以上。三大國際治療指引亦共同建議免疫組合治療為晚期肝癌一線治療。但張寬耀醫生指現時政府的審批流程長,遠遜受訪者期望。當新藥物或新治療方案未被納入常規治療,醫生用藥或會受到局限。癌症的治療時間十分關鍵,尤其步入晚期階段,生命開始倒數,治療步伐,分秒必爭。

張寬耀醫生指現時政府的審批流程長,遠遜受訪者期望。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於今年2月至5月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晚期肝癌患者對新治療缺乏認知;藥費開支及治療效果最影響患者和照顧者的決定。事實上肝癌藥費不菲,大部分患者未必能夠負擔,若缺乏政府支援隨時被迫延誤治療。

患者對政府入藥落差大

調查同時亦了解到受訪者對政府入藥的期望,74%期望公立醫院6個月內引入FDA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批准使用的新藥物或新治療方案為常規指引;但患者憂慮藥物失效病情不受控。對於現在或曾經服用口服標靶藥物的患者,調查發現,患者最著重治療效果(68%)及抗藥性(66%)。

張寬耀醫生指出,標靶藥物雖然有一定的治療成效,但部分患者用藥一段時間後有機會出現抗藥性,病情難以受控。惟現時本港晚期肝癌患者的一線藥物治療選擇只限於口服標靶藥物,因此他建議加快具療效新藥的審批,為晚期肝癌治療提供新方向,以達到病情受控及提升患者生活質素的目標。

內科腫瘤科專科邱宗祥醫生指出,肝癌腫瘤生長速度快,長大一倍只需約3個月,令晚期存活期急跌至不足一年。現時本港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主要以口服標靶藥物為一線藥物治療,但只能維持12至14個月存活期,抗癌路並不明朗。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

調查亦顯示受訪者對政府入藥的期望。74%期望公立醫院在6個月內引入FDA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批准使用的新藥物或新治療方案為常規指引。

另外,邱宗祥醫生引述資料,指免疫組合治療已獲美國FDA及歐盟EMA認可逾1年半,多個國家包括中國、英格蘭、蘇格蘭、加拿大及澳洲已納入常規治療並提供藥費資助,反觀香港步伐緩慢,至今不單未成為常規治療,亦未提供資助。因此他建議政府應盡快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將免疫組合治療納入安全網提供資助,讓患者有更多用藥選擇。

個案分享 (由患者太太轉述病情及感受)

64歲的魏先生確診前有吸煙和飲酒習慣,不知道自己患有乙型肝炎,亦沒有感到肝臟有任何不適,因此沒有定期檢查肝臟。

魏先生本身有三高問題,需要定期覆診及用藥。2021年初覆診時,醫生發現肝臟相關指數不尋常,遂建議作進一步肝臟檢查;經過2次Pet Scan後證實肝臟有腫瘤,頭頸位有陰影,確診為末期肝癌。

醫生發現腫瘤生長速度快,病情惡化迅速,為盡快控制病情保命,醫生安排魏先生立即開始採用「免疫治療組合」。由於魏先生從來沒有肝癌病徵,以前亦不知道患有乙肝,因此從沒想過會患上肝癌,感到非常震驚。

魏太指丈夫從來沒有肝癌病徵,以前亦不知道患有乙肝,因此從沒想過會患上肝癌,感到非常震驚。

經過約1年治療後,魏先生肝臟內其中一個腫瘤由8-9cm成功縮細至5cm,醫生表示反應良好,可以繼續採用「免疫治療組合」。抗癌路上,幸好得到家人的支持及太太的陪伴,讓魏先生可以專心治療;確診至今超過1年,他的生活與常人無異,每天早上會去飲茶,亦可如常和太太一起外出,與朋友聚會。同時亦會每天練習八段錦,希望可以強健體魄。

魏生和魏太慶幸當時有積蓄可以及早採用「免疫治療組合」,令病情得以控制。但經過一年治療後,積蓄已經用得八八九九,開始擔心接下來的藥費開支,根本難以負擔。

魏生和魏太慨嘆藥費迫人,沒想過奮鬥數十年為社會作出貢獻,略有點積蓄,以為可以安享晚年,誰料一人患病全家都受到影響,在這個富裕的香港,政府坐擁數千億儲備,但市民竟然會出現「有藥無錢醫」的困境。

魏生期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癌症支援,尤其在藥物資助層面上加大撥款,盡快資助患者用藥,讓更多有需要的香港病人盡快得到適切治療,以專心對抗病情。

(絲敏 / 撰文報導;照片及圖表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禁「雨傘膠袋」商場物管蓄勢待發 環團批政府:嘆慢版

踏入雨季,雨傘膠袋塞滿垃圾桶的情況屢見不鮮,成為塑膠污染的元兇之一。綠領行動多年來提倡減用雨傘膠袋。上月,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就「管制即棄塑膠」具體提出了多項建議,並短期內應禁止免費派發即棄塑膠產品種類,包括雨傘膠袋。綠領行動表示對環境局何時立法的工作,完全未有時間表,令人擔心「管制即棄塑膠」的工作, 最終「拖得就拖」,淪為「得個講字」。

對天雨時派發免費雨傘膠袋;該委員會建議應推廣合適的替代品,例如雨傘除水器,綠嶺行動表示支持。根據該組職於2017年進行的調查發現,本港每年雨季耗用超過1,400萬個雨傘膠袋,涉及全港九成物業,情況令人關注。

綠嶺自2017年起,推出「減少使用/派發雨傘膠袋」審核認證計劃,鼓勵全港物業管理公司參與,由最初只有15個物業支持,規模擴展至去年達157間,包括屋苑、工商大廈、商場, 另外有近百間機構,在2019至2021年間奪得計劃的「減量大獎」,即雨傘膠袋訂單比上一年減少一 成或以上,可見物管公司已經準備就緒,以不同的方法取代雨傘膠袋。

事實上,社會上已經有愈來愈多持份者,願意減用甚至完全停用雨傘膠袋。當中,領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更於今年初宣布,由2月1日起開展「拜拜遮袋」環保行動,於旗下全線物業,包括 75 個 商場,全面停止派發雨傘膠袋,成為香港首個停止派發雨傘膠袋的大型物業管理公司。領展物業管理 總經理繆國相表示:根據觀察,自停派雨傘膠袋以來,留意到有八至九成的訪客會使用雨傘除水器, 亦有約一至兩成訪客會自備雨傘袋包裹雨傘,反映市民對使用雨傘膠袋的習慣已隨之改善。

另外,位於新蒲崗的商場 Mikiki,由 2017 年起參與綠領行動舉辦的「減少使用/派發雨傘膠袋審核認證計劃」。管理 Mikiki 商場的康業服務有限公司,其高級分區經理盧家輝表示,商場自 2017 年參加計劃以來,在減少派發雨傘膠袋的過程曾經歷不少挑戰,例如初期引入日本製雨傘除水器 ,成本高達過萬元,亦有市民因不當使用,令耗損率增加;加上商場位處公共交通要點,人流眾多,商場設法令訪客使用環保設備,包括引入新一代較易使用的雨傘除水器,以及經測試及觀察後,將除水器設置在商場主要出入口的中間位置。盧家輝認為措施漸見成效,使用除水機比例由以往一至兩成增至七成。

Mikiki 商場將雨傘除水器安放在出入口中央,吸引市民使用

盧家輝認為:雖然商場的人流在這幾年增加四成,包括周邊很多新的物業落成,再加上屯馬綫 開通,但雨傘膠袋使用量反而減少五成。這幾年慢慢加強培訓前線員工,教育居民和顧客減少使用雨傘膠袋。即使面對政府立法管制亦十分歡迎,商場在軟硬件方面都已準備就緒,到時只是多一 個原動力、有誘因去增加更多設施。

2018年,綠領行動揭發康文署和政府產業署帶頭 成為「大嘥鬼」濫發雨傘膠袋之後,兩個部門亦從善如流,分別於 2019年及2021年宣布停用雨傘 膠袋。當中,康文署正逐步在轄下場地增設雨傘架及雨傘除水機等設備,以取代派發雨傘袋。現時由 康文署管理的 211 個室內場地中,有163個已停止派發雨傘袋,合計有七成七;其餘大部分場地亦於去年陸續添置合適設備以代替雨傘膠袋。

政府產業署亦表示,由其管理的所有物業,均沒有派發雨傘膠 袋。每當雨天,管理公司就會在公共地方,例如電梯大堂鋪設地氈以及放置地面吹風機,並加強清潔 工作,以減低因雨水所引致的濕滑情況。去年,房屋署及香港郵政亦宣佈加入停派雨傘袋的行列。

(絲敏 / 撰文報導;圖片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兒童節演說比賽】為本港家庭譜新曲 10句子女最想聽父母說是甚麼話

在第五波疫情下的兒童節會否最容易被港人忽略的呢?「第三屆全港學生一分鐘演說比賽」在4月4日兒童節晚上,讓一眾父母明白為何年輕人希望童年可以再來一次。這個晚上透過欣賞學生演說作品及公布10句青年人最想聽父母說的話,聆聽他們心底話及給父母的溫馨提示,為本港家庭譜出暖意新曲,拉近家長及青年子女之間的心靈距離。

近半參賽者表達最想聽父母說的話,首位是:

「盡咗力就得 ,你已經做得好好!」

反映年青子女時常感到父母認定他們沒有盡力。

第二句是:

「你真係叻⋯⋯不愧係我個仔/女!」

不但不要認定子女付出不夠,原來還要適時肯定他們的能力。

而第三句:

「爸媽一定撐你!」

這句呼應前兩句,表達青年子女內心渴望總有家人支持的想法。

綜合十句最希望從父母口中聽到的說話,要算排行第五的讓家長感到最難,這句便是「對唔住!」。年青子女認為有時分明是父母錯了,但他們卻毫無動機道歉,有些家長還企圖淡化自己的錯,令子女感到不被尊重,種下親子關係破裂的根。

近一百位中二至大專一年級學生參加比賽,旨在增進演講技巧,提升短片拍攝技能,同時把握表達他們對家庭的憧憬及對父母的心聲。冠軍得主是來自梁式芝書院的中五學生謝慧詩同學,評審團形容她的演說作品「童稚之年,報以莞爾」,內容編排極具心思,描述由童年至到近來疫情下與家人生活的一些深刻片段,為她帶來反思,對家庭價值看法有所轉變。她拍攝時靈活運用鏡頭,更透過剪接,為人帶來耳目一新的節奏感,為演說添上新意。

冠軍得主是來自梁式芝書院的中五學生謝慧詩同學,評審團形容她的演說作品「童稚之年,報以莞爾」。

其中兩位取得特別獎項「真摰演繹大獎」的參賽者,同樣來自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利卓思同學的作品「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和莊詠琳同學的「如果當時你是這樣回答我」成了強烈對比,前者從感恩角度描述父母在她童年時的有趣經歷,如果童年可以再來一次,她希望一切不變;後者以憂傷的語調來表達童年如何不被父母認同和鼓勵,結果成長路上每事對自己毫無信心。

來自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利卓思同學的作品「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
莊詠琳同學的「如果當時你是這樣回答我」

大部分參賽者表示希望自己有不一樣的童年,他們不要只在補習社度過、不想參與太多本身不感興趣的課外活動,不要父母質疑他們付出的努力⋯⋯也有希望父母要狼心一點,從小就教懂他們堅持;亦有不要父母只顧工作,多點在身邊陪伴,即使只是一餐飯的相聚時光。

青春期階段子女覺得自己長大了,開始懂事,渴望父母給予機會發表,一句「你有咩嘢意見?」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家長很多時候只看到子女表面的失敗,卻忽略培養他們一種更重要的成長態度,「失敗唔緊要,最緊要唔好放棄 。」這句成為子女最實際又窩心的安慰。

參賽者期望聽到父母的三句說話

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說:「很高興看見今天香港的青年人對家庭有如此獨特的體會及見解,特別是他們分享最想聽到父母說的三句說話,都反映他們很重視父母在自己成長身上的角色。比賽中,我們得知青春期階段的子女渴望父母聆聽他們的心聲,家庭仍然是青年人最堅固的後盾。」

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指,家庭仍然是青年人最堅固的後盾。

子女父母雙方都需學習有效溝通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方奕展認為:「很多家長不曉得如何與青年子女溝通,同樣,青年人也不懂得跟父母溝通。其實雙方都需要機會學習有效溝通!是次比賽是一個很好的平台, 提供機會年青人表達,讓父母聆聽,有效促進親子關係復和,可以拉近大家的心靈距離。在未來的日子,我們需要創造更多這些機會!」

著名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Bob(林盛斌)現身頒獎禮,他表示:「要用一分鐘,這麼短的時間來演講,真的不簡單!我自問也未必可以做得到!我看過各位同學的作品,他們不但時間處理得好,而且內容表達和演繹手法都做得出色!」

電台及電視台主持Bob(林盛斌)指要用一分鐘,這麼短的時間來演講,真的不簡單!

青年子女最想聽到父母的三句話

始於2019年,頭兩屆「全港學生一分鐘演說比賽」以慶祝父親節為前題,讓本港初中學生及大專生表達對爸爸的情感。由今年開始,以慶祝兒童節為題,三大主題包括:青年子女最想聽到父母的三句話;爸爸媽媽,如果我童年可以再來一次的話;我希望⋯⋯以及如何令香港家長更積極參與子女成長?

LEGO® 市場營銷總監 (香港/台灣/澳門) 岑皓祺說:「我分數打得風最高的幾份作品,主要因為參賽者對自身故事的表述,內容不但真實,演繹也極真摯,深深地打動我。其中一位參賽者透過童年事件,帶出父母其實只需用時間認真『聆聽』仔女,就是積極參與他們成長最佳做法的簡單道理,提醒了我『聆聽』的重要性。」

岑皓祺說,父母其實只需用時間認真「聆聽」仔女,就是積極參與他們成長最佳做法的簡單道理。

入圍作品已全部上載社交媒體

疫情下演說比賽以收集短片形式進行,除冠軍以外,評審團每年會按參賽者表現定出各個特別獎項。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商業學系講師兼比賽演說培訓導師汪苑姿說:「今年有更多人花心思在標題和演繹風格上,因此設立『最貼切演說標題獎』和『優異演說台型獎』以作鼓勵。演說過程咬字發音最緊要清晰,這方面反而初中生做得最好,所以有『清韻音律演說獎』。而有些參賽者透過文字內容編排、故事演繹、肢體語言表達到道具的運用等,能有效把訊息傳遞出去,做到既動人又動心,所以有『傑出訊息表達獎』。」

汪苑姿說,有些參賽者透過文字內容編排、故事演繹、肢體語言表達到道具的運用等,有效把訊息傳遞出去。

比賽未能實體進行,卻給予演說作品多一點創意發揮空間,資深廣告導演呂婉娉女士表示:「『最佳剪接故事獎』是為讚賞參賽者巧妙運用拍攝鏡頭和剪接效果而設,他們以電影手法把演說情節做出來,為觀眾帶來新鮮感。」各參賽者更協助推動本地家庭價值訊息,39份入圍作品於上星期已上載至Facebook以競逐「最受FB網民喜愛獎」,而比賽Instagram專頁則有9份由年輕小編揀選的作品,競逐「最受IG粉絲喜愛獎」。

父母更明白年青子女的心聲,便愈懂得和愈有動力維繫良好家庭關係。演說比賽在今年兒童節達成了使命,為演說行業添新血之餘,讓青年人與大眾在家庭的課題上多一點交流、多一點對話,同時幫助他們對未來的家庭多一點憧憬,本港將來會有更多家庭唱起溫暖新曲。

更多資料

「第三屆全港學生一分鐘演說比賽」得獎名單

(絲敏 / 撰文報導;圖片、視頻/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社會觀察】家居儲糧有道

這幾天,超級巿場商品突然被搶購一空,食物、清潔消毒用品,凍肉,甚至零食都被「動態清零」,全個超巿空空如也。不少家庭被社會四方八面的真假不明消息來襲,可以說是到了一個失去常性的地步。每天中午過後,一群長者、外傭、父母,推着手推車在超巿衝峰陷陣般掃貨。但有沒有想過,這件事為甚麼會發生?我們可以怎樣理性儲糧呢?

超級巿場的貨架,特別是凍肉,一早就空空如也。(風新聞攝)

超級巿場的貨架,特別是凍肉,一早就空空如也。(《風新聞》攝)

香港經歷幾年天災人禍,超巿也不是第一次被清零了,但回顧歷史,大家應該都知道往往有個模式:1. 政府放風稱有可怕的事發生;2. 即時通訊工具有些訊息,言之鑿鑿;3. 巿民失控。雖然說今日香港有法例去懲罰那些發放失實惡作劇影響社會整體運作的人,但實際上成功控告的並不多。這些消息往往夾雜情緒,所以容易產生恐慌性消息模式。

要處理恐慌,先要問自己驚甚麼和實際上要甚麼。超巿產品多,人多,大家各自在搶的同時,其實因為大家都看到別人搶,自然會怕執輸所以加入戰團,但很多時經驗告訴我們:多買未必有用,因為買些沒有用的東西回家,以為囤一下就心安理得,買了炒貨又浪費。為此第一個建議是:要大約知道準備儲糧多少天,並按家庭成員習慣買回平日需用的即可。見過有些「無飯家庭」突然買一堆凍肉,一邊回家一邊在想其實家中沒有人懂做飯,可能最後還是叫外賣,此時倒不如找間店鋪買罐頭加即食麵。有計劃才出發,比較冷靜。

居家附近總有一間雜貨店。

光有計劃沒有用,要懂得採購。去超級巿場表面上甚麼都有很方便,但人人都去的地方,往往最貴最少貨。或者很多人已經被超級巿場「養慣」,已經忘記原來樓下就有一間雜貨店,或者街巿四周其實也有很多小店,他們表面上賣糖果,但可能其實也賣餅乾米粉,超巿買不到雞蛋,可能街巿就有很多店鋪有售。請務必想想自己的社區,除了超巿之外,有很多地方可以購買日常所需,而且沒有想象中那麼遠和那麼貴。可以好好在那裏買,省一大筆。

雜貨店、糖果屋,可能也有很多東西可以買來作儲糧用。

雜貨店、糖果屋,可能也有很多東西可以買來作儲糧用。(《風新聞》攝)

最後,請記住團結就是力量,幾個家庭,每家派一位成員去買相同的東西,就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大家都只去一個地點,自然減少人流,以及染疫的機會。社會不少機構已開始搞起團購來,除了方便大家不用外出,也更有效組織社會資源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民間組織和動員在這時候來得更不容易,如發現身邊的人有需要,大家給予他們資源,平安度過疫情。

(撰文 / 林育昌)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利是封回收重用】378個收集點即日開始啓用 環保組織冀收700萬個利是封

疫情下,虎年在沒有堂食的年夜飯悄悄度過,社會節日氣氛大減,但派利是這習俗並沒有消失,而綠領行動連續13年舉辦的「利是封回收重用大行動」,已於2月10日起正式展開。該會今年的回收計劃有92間機構支持,由即日起至3月2日,在全港各區提供超過300個利是封收集點,方便市民回收。

該會提醒公眾,部分利是封並不適合回收重用,當中包括生肖、年份、姓氏或名字等較難在重用的個性化設計;而附有自動黏貼封口、封身寫有文字、有釘/釘痕,以及摺痕的舊利是封,亦不適宜放入收集箱。

在疫情下,該會去年仍回收到逾560萬個利是封,較前年增加57%。綠領行動預期,今年回收量可望突破 700萬個。

今年,「利是封回收重用大行動」的參與企業及機構達到92間,回收點達378個,當中包括50間莎莎化妝品門市、以及蜆殼旗下全線41個油站亦設有收集箱,方便市民回收,查詢詳細地址,請點擊連結。

(撰文報導 / 絲敏;插畫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限聚令下】情人節晚餐欠奉 有情男女宅在家中過節是新常態

情人節即將來臨,但面對疫情愈來愈厲害,本港的有情男女如何拆招呢?一間約會公司一如既往繼續就此進行調查,結果疫情下的情人已習慣居家渡過各種節日,近六成女士會在家中慶祝情人節,而男士則近半數也喜歡宅在家中;雖然口罩已成為大家臉上必備之物,但無論男女都不想收到口罩及酒精消毒液作為情人節「禮物」。

調查結果亦給女士一個貼士。原來男士有54.3%最想收到數碼電子產品作為禮物,其次有38.8%希望收到來自女方的DIY手作禮物,第三位則是衣服鞋履(36.8%);而女士 (42.9%) 最想收到男方的DIY手作禮物,其次是手表或珠寶首飾(37.5%),第三位是鮮花(28.6%),第四位是名貴手袋(26.8%)。

約會公司HK Romance Dating Limited (HKRD) 1月5日至2月7日透過電話、街訪及網上問卷進行調查,訪問997名男女,了解他們在疫情下之情人節節目,以及向心儀對象送禮及消費模式的取向。

調查結果發現,今年更多受訪男士 (43.5%),及女士 (58.9%) 會在家中慶祝情人節。但是否有部分情人可能犯了限聚令而需要「變陣」?因為香港政府周二(8日)已宣布多項嚴厲的防疫措施限聚,包括加入禁止私人處所內多過兩個住戶的跨家庭聚會。

據去年2021年調查,指出男女情人之間最不想收到口罩及酒精消毒液,分別佔53%及57%;今年更高達60.9%及71.4%的男女皆不想收到,蟬聯情人節最差禮物。

男士有54.3%最想收到數碼電子產品作為禮物,而女士 (42.9%) 最想收到男方的DIY手作禮物。

不要以為偶像歌手的周邊產品是情人節的最佳禮物,但結果調查指出,情人節將之作為禮物送給另一半就較不受歡迎,有41.3%受訪男士、以及58.9%女士都不想收到偶像歌手周邊產品作為情人節禮物。所以有情人識做了,現在換掉也來得及。

港人已開始習慣到網上商店購買情人節禮物。分別有35.3%男士、42.3%女士認為網上商店的貨品選擇較多元化。看來港人購物行為習慣已漸漸改變了。

港人購物行為習慣已漸漸改變了。

受疫情影響,本港經濟亦下滑,在情人節花費已較去年謹慎。有43.5%男士願意花$1000至$5000買禮物,比去年49%有所下跌;而有32.1%女士願意花$1000至5000買禮物,對比去年的36%,亦有所下跌。

受疫情影響,本港經濟亦下滑,在情人節花費已較去年謹慎。

今年受疫情影響下,政府已公布下午六點後不能堂食,所以已沒有甚麼「情人節晚餐」。不過受訪男女逾六成均認為,疫情減低情人節外出用餐的意欲,僅有約一半受訪男士希望與另一半於情人節外出用餐,但僅48.2%女士會與另一半外出用餐。

(撰文報導 / 絲敏;圖片及圖表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今年經濟又如何】調查:擔心疫情未受控 5成半商家感悲觀  近6成揼錢拓業務 力轉數碼化求出路​

2022年,經濟仍然低迷,各商家對經濟有何展望? 培訓組織自發於1月進行了一項有關對本港商家的經濟態度調查,結果顯示五成半受訪者對經濟不表樂觀,逾半成擔心疫情未受控;但超過半數的商家表示將會業務數碼化,並投放更多資源在廣告、市場策劃等方面,令業務有所上升。

培訓組織Leading Enterprise Network (LEN)於上月以電話、網上問卷及街頭訪問進行調查,訪問272名商家,了解他們對2022年經濟展望及部署。受訪者主要來自專業服務界別,佔約22%,金融投資佔約15%,而零售則為14%。

調查結果指,結果顯示五成半受訪者對經濟不表樂觀,逾半成擔心疫情未受控。

調查指,對於2022年香港經濟,五成半受訪者認為不樂觀,有36%感樂觀,沒有感覺則有9%。不過大多企業家將會於招聘人才、公司場地、海外業務方面投資維持不變。

調查又指,逾五成半 (56%) 的企業家將於2022年注資更多金額擴展公司的業務,不會則為44%。對經濟不樂觀的受訪者當中, 51%擔心疫情未受控,23%指擔心股市及經濟不穩。

叧一方面,調查發現,有78%商家沒有申請科技劵,而已申請及申請中則各佔13%及9%。但在13%已申請者中,逾九成 (93%) 認為申請科技劵對公司業務有所幫助。當中更有85%認為主因是能減輕公司投資風險及成本。

調查又提出,有八成受訪者稱沒有申請「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申請中及已申請分別各佔4%及16%。對於有16%人士指已申請「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當中,佔94%指此計劃對公司業務有幫助;包括藉申請貸款優化公司資源,及減輕公司投資風險及成本。

而在八成人士沒有申請「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當中,有25%指未能找到公司所需優化資源的項目,24%指不知如何申請。

提出調查的有關組織LEN表示,由於現時很多商家都不知如何申請「科技劵」、「BUD企業支援計劃」及「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等計劃,更認為資助計劃申請程序繁複、審批過程慢,很多公司都在申請途中打退堂鼓;因此該組織建議,政府應將申請程序簡化及加大資助額度,以助中小企及商界解燃眉之急。

組織又認為第五輪抗疫資助涵蓋範圍細,建議政府提供新一輪保就業計劃及租金資助,協助商戶支付員工及租金。又指,政府應推出本地品牌展覽,協助商場或大型機構與本土中小企合作,讓更多港人可以關注及支持本土企業,振興經濟。

(撰文報導 / 絲敏;圖片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