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為本港第三位癌症殺手,每年新症約1,800宗,約1,500人死亡,相等於85%的新症數目。究其原因,是由於肝癌早至中期病徵不明顯,患者容易混淆上腹脹痛、肩痛、小便顏色轉變及腸胃不適等警號,估計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達晚期。研究指,針對無法切除或腫瘤擴散的晚期肝癌患者,需要特別及費用較昂貴的組合治療,因此有腫瘤科專科醫生呼籲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在肝癌治療上,加大藥費支援,亦讓患者盡早得到適切治療。

本港肝癌治療資助步伐緩慢
國際研究顯示,針對無法切除或腫瘤擴散的晚期肝癌患者,採用免疫組合治療「阿替利組單抗(Atezolizumab) + 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比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更有效降低晚期肝癌惡化風險35%及死亡風險34%;而且華人療效更顯著,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達 24 個月,延長逾1倍,約1成患者存活期甚至可達3年或以上。三大國際治療指引亦共同建議免疫組合治療為晚期肝癌一線治療。但張寬耀醫生指現時政府的審批流程長,遠遜受訪者期望。當新藥物或新治療方案未被納入常規治療,醫生用藥或會受到局限。癌症的治療時間十分關鍵,尤其步入晚期階段,生命開始倒數,治療步伐,分秒必爭。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於今年2月至5月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晚期肝癌患者對新治療缺乏認知;藥費開支及治療效果最影響患者和照顧者的決定。事實上肝癌藥費不菲,大部分患者未必能夠負擔,若缺乏政府支援隨時被迫延誤治療。
患者對政府入藥落差大
調查同時亦了解到受訪者對政府入藥的期望,74%期望公立醫院6個月內引入FDA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批准使用的新藥物或新治療方案為常規指引;但患者憂慮藥物失效病情不受控。對於現在或曾經服用口服標靶藥物的患者,調查發現,患者最著重治療效果(68%)及抗藥性(66%)。
張寬耀醫生指出,標靶藥物雖然有一定的治療成效,但部分患者用藥一段時間後有機會出現抗藥性,病情難以受控。惟現時本港晚期肝癌患者的一線藥物治療選擇只限於口服標靶藥物,因此他建議加快具療效新藥的審批,為晚期肝癌治療提供新方向,以達到病情受控及提升患者生活質素的目標。

內科腫瘤科專科邱宗祥醫生指出,肝癌腫瘤生長速度快,長大一倍只需約3個月,令晚期存活期急跌至不足一年。現時本港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主要以口服標靶藥物為一線藥物治療,但只能維持12至14個月存活期,抗癌路並不明朗。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
調查亦顯示受訪者對政府入藥的期望。74%期望公立醫院在6個月內引入FDA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批准使用的新藥物或新治療方案為常規指引。
另外,邱宗祥醫生引述資料,指免疫組合治療已獲美國FDA及歐盟EMA認可逾1年半,多個國家包括中國、英格蘭、蘇格蘭、加拿大及澳洲已納入常規治療並提供藥費資助,反觀香港步伐緩慢,至今不單未成為常規治療,亦未提供資助。因此他建議政府應盡快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將免疫組合治療納入安全網提供資助,讓患者有更多用藥選擇。
個案分享 (由患者太太轉述病情及感受)
64歲的魏先生確診前有吸煙和飲酒習慣,不知道自己患有乙型肝炎,亦沒有感到肝臟有任何不適,因此沒有定期檢查肝臟。
魏先生本身有三高問題,需要定期覆診及用藥。2021年初覆診時,醫生發現肝臟相關指數不尋常,遂建議作進一步肝臟檢查;經過2次Pet Scan後證實肝臟有腫瘤,頭頸位有陰影,確診為末期肝癌。
醫生發現腫瘤生長速度快,病情惡化迅速,為盡快控制病情保命,醫生安排魏先生立即開始採用「免疫治療組合」。由於魏先生從來沒有肝癌病徵,以前亦不知道患有乙肝,因此從沒想過會患上肝癌,感到非常震驚。

經過約1年治療後,魏先生肝臟內其中一個腫瘤由8-9cm成功縮細至5cm,醫生表示反應良好,可以繼續採用「免疫治療組合」。抗癌路上,幸好得到家人的支持及太太的陪伴,讓魏先生可以專心治療;確診至今超過1年,他的生活與常人無異,每天早上會去飲茶,亦可如常和太太一起外出,與朋友聚會。同時亦會每天練習八段錦,希望可以強健體魄。
魏生和魏太慶幸當時有積蓄可以及早採用「免疫治療組合」,令病情得以控制。但經過一年治療後,積蓄已經用得八八九九,開始擔心接下來的藥費開支,根本難以負擔。
魏生和魏太慨嘆藥費迫人,沒想過奮鬥數十年為社會作出貢獻,略有點積蓄,以為可以安享晚年,誰料一人患病全家都受到影響,在這個富裕的香港,政府坐擁數千億儲備,但市民竟然會出現「有藥無錢醫」的困境。
魏生期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癌症支援,尤其在藥物資助層面上加大撥款,盡快資助患者用藥,讓更多有需要的香港病人盡快得到適切治療,以專心對抗病情。
(絲敏 / 撰文報導;照片及圖表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