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女性會出現乳房脹痛問題,但不少女士對於乳房問題存有誤解,認為硬塊會痛即是惡性腫瘤,亦即是患上乳癌,其實乳房硬塊會痛可以由荷爾蒙或咖啡因引起,而且大部分的惡性腫瘤不會引起痛楚。專科醫生指出,良性腫塊不一定會變為惡性,視乎良性腫瘤種類。不過,50歲後乳房腫塊屬於乳癌的機會相對較高,一旦發現腫塊便應盡快求診。
外科專科江慧中醫生透露,在20 至 50 歲的女性中大約7成乳房腫瘤均屬良性。因此發現乳房有腫塊不需過份驚慌。江醫生稱,良性腫塊雖不一定會變為惡性腫瘤,但仍須定期以觸診及造影檢查觀察腫瘤增長速度、邊緣是否清晰、有沒有血管增生情況。另外,醫生或會進行抽針化驗,如「超聲波幼針活組織檢查」以抽取乳腺液體或細胞,或者「超聲波引導粗針活組織檢查」以抽取二至三條組織,其抽取的細胞量較多, 準確性較幼針活組織檢查高。

乳腺腫瘤微創手術可切除小於3公分腫瘤
江慧中醫生又指,「乳腺腫瘤微創手術」可以完全切除一些小於3公分、快速變大及邊緣不平整的乳房良性腫瘤;切除組織後再作化驗及跟進。微創手術適合易有疤痕增生的患者,但不適用於腫瘤大於 5公分、脂肪層較薄、凝血功能不全或服用抗凝劑的患者以及系統性疾病患者。
如檢查後發現乳房出現鈣化點亦不等於是患癌,醫生會觀察鈣化點的形態,如發現聚集成群的斑點則是早期乳癌徵兆,亦可以配合其他X光影像特徵作診斷乳房病變級別。
香港衛生署亦建議,44-69歲高危婦女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以查看乳房組織的結構如:鈣化點、硬塊,以及乳房組織深處的異常情況。
30歲患乳癌病例
江醫生舉出一個病例,曾有一名30歲患者因為乳房脹痛而求診,她原本於經期前也有乳房脹痛問題,但近年問題加劇,便主動求診,經觸診及造影檢查後發現其右乳房有水瘤,抽針後進一步發現乳腺發炎。由此可見乳房疾病並非單一性,就算造影檢查發現只是良性腫瘤亦需要抽針以化驗當中是否伴隨發炎甚至有病變風險。年齡最小的良性腫瘤患者只是16歲。
年僅23歲也會患乳癌
江慧中醫生又舉一個病例,指出一名年僅23歲的乳癌患者帶有遺傳性BRCA突變基因,確診時乳癌已是第2期,並且兩邊乳房均有癌變。江醫生提醒如一邊乳房有癌變,另一邊乳房亦有10-20%的機會出現乳癌。患者最後接受全乳切除手術並進行乳房重建,根治乳癌外亦能維持外觀。
更多資訊
乳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 年齡:年齡愈大,患乳癌機會更高
- 遺傳:母親、姊妹及直系親屬患過乳癌人士
- 經期過早或過遲:12歲以前初經以及55歲以後停經者
- 飲食:長期進食高動物脂肪食物
- 不良生活習慣:吸煙、嗜酒、缺乏運動

根據資料指出,良性乳房疾病可分三類:
- 非增生性:不會增加患乳癌風險,但需定期檢查,例如:乳房水囊、乳腺囊腫、缺陷瘤
- 增生性:可能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例如:纖維腺瘤, 乳管內乳突瘤
- 非典型增生性:原位癌的前身,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例如:非典型乳管增生
有5類較為常見的乳房良性腫瘤,其中「乳管內乳突瘤」有機會演變為惡性腫瘤:
1 纖維瘤:
- 常見於15-35歲女士
- 表面光滑的粒狀硬塊
- 若體積太大不斷增生,建議手術切除
2. 水瘤:
- 常見於35-50歲的女士
- 由正常乳腺分泌液積聚而成
- 較複雜的囊腫有需要抽針檢查
3. 乳腺膿腫:
- 多數於哺育期發生
- 症狀: 疼痛、紅腫、發熱
4. 非典型增生性:
- 不會引起不適
- 透過乳房X光造影發現可疑鈣化點或抽組織才發現
- 約20%為惡性,需做手術切除
5. 乳管內乳突瘤
- 症狀包括乳頭出血、血樣分泌物
- 約16%為惡性,需做手術切除
- 乳癌微創手術,維持乳房外觀
如診斷結果為乳癌,患者便需以手術切除,傳統手術包括:
- 乳房局部切除手術
- 適合較小腫瘤
- 保留大部分乳房,只切除腫瘤及一些正常組織
- 術後可能會有暫時性壓痛及局部腫脹,並且有左右乳房不對稱情形。
- 乳房切除手術
- 適合較大腫瘤或多於一個腫瘤
- 移除包含乳頭的整個乳房
- 術後由於大部分的腋下淋巴結還存在,所以手臂腫痛的機率減少,乳房重建較容易。
- 淋巴結手術
- 若乳癌細胞擴散至腋下淋巴結,則必須採取清除手術。包含腋下淋巴清除術及前哨淋巴結摘取。
現時亦有微創手術—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
- 利用殘存的乳腺做有效的轉位,切除腫瘤時同步進行乳房重建
- 保留部分健康的乳腺組織,並將剩餘的乳腺組織重新排列以彌補乳房空洞
- 只需要一次手術
- 可切除較大的腫瘤
- 術後乳房更對稱
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的傷口會較小、較自然,也會盡量幫助患者維持原本的乳房外觀,有助提升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
(絲敏 / 撰文報導;圖片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