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快樂的孩子】讓孩子遠離情緒病的正向批評與稱讚(上)

上一代的中國人為求孩子進步,多用批評糾正的態度面對孩子的錯誤,比較吝嗇對他們的稱讚。今時今日的父母,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會避免孩子經歷自己孩童時期成長上的缺失,希望孩子自小建立自尊感(self-esteem),培養出有抗逆力的生命, 可是有時可能矯枉過正,事無大小誇口大讚。究竟怎樣的批評與稱讚才是建立孩子呢?本文集中討論「批評」部分,而「稱讚」部分則於下一期分享。

嚴厲的父母可能培養出低自尊感的孩子

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為自尊下了定義,他認為「自尊=成功÷自我期望」,即自尊是取決於成功與自我期望的關係上。若果獲得愈多的「成功」,或者降低「期望」,均可提升自尊感。父母可以通過增加孩子的成功感,或是降低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來提高孩子的自尊感。

嚴厲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要達到父母的期望卻非易事,結果便培養出低自尊感的孩子。若以建立孩子自尊心為己任的現代父母,他們會把握任何機會對兒女稱讚一番,那結果又會是怎樣? 這樣低要求的稱讚,孩子經驗凡事成功稱心,他們必定會感覺良好,自尊感大大提升。從以上兩個例子來看,似乎後者的做法更能建立孩子的自尊感及樂觀的心態。然而,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卻持反對意見,他認為鼓勵廉價的成功,會造就出未來以昂貴的失敗為代價的下一代。

孩子看似自我感覺良好但不堪一擊

馬丁在一項研究美國人患抑鬱症的報告中指出,在美國自尊運動開始推行之後出生的人,比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人,患抑鬱症的比例要高出10倍。自尊運動的提倡者是以培養兒童的「感覺滿意」度為目標,以此提升孩子的自尊感。可是,馬丁卻認為培養孩子「感覺滿意」,就是將因果關係顛倒了,而結果如以上的研究發現,只會培養出看似感覺良好,但不堪一擊的下一代。

馬丁認為培養孩子的「表現滿意」度才是良方。他指出「表現滿意」是培養孩子從悲觀改變成為樂觀,也是從無助感改變成為能力感的方法。所謂「表現滿意」,即是對自己的實際思考能力和應對日常基本挑戰的能力有信心。馬丁提醒家長,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批評孩子時, 必須十分謹慎,因為家長可以在塑造孩子「消極的解釋風格」或「樂觀的解釋風格」,消極的解釋風格帶來孩子的無助感及悲觀的個性,增加患抑鬱病的可能性;相反,「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令孩子正面面對問題,培養出勇於改進的孩子。

以「樂觀的解釋風格」來批評孩子

馬丁建議在批評孩子時,家長可遵循兩項規則 ,第一項規則是準確,準確是指當父母就某些問題批評孩子時,父母必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若父母未清楚問題時,必須沉着氣,避免以怪責的口吻審問孩子,以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這樣,孩子可從處事過程中學習到父母認真及嚴謹的態度。第二項規則是在實際情況允許下,以「樂觀的解釋風格」來批評孩子。 所謂「樂觀的解釋風格」,是指在用語上父母應以「特定和暫時性的個人行為」作解釋,而避免怪責孩子「永久性及普遍性的個性和能力」。語言是反映思維的媒介,以上兩種解釋方法,會帶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再達到兩個差天共地的結果。以下嘗試用例子說明這兩種解釋風格的分別。

假若上周日晚,就讀高小的小明打機至午夜才睡覺,因而周一遲起床上課,結果學校通知媽媽小明缺席兩堂網課。那作為父母應該怎樣處理這件事情呢?以下分別是小明媽媽的兩種表達方式,這兩種方式會為小明帶來什麽果效呢?

批評孩子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睇下你,成日打機唔瞓覺,朝早梗係起唔倒身啦,成日遲到, 第時返工都遲到,比老闆炒魷魚呀!」

方式二:「星期日因打機到12點幾,太夜瞓,以至早上遲起身,缺了兩堂課,你認為這樣對自己有何問題?可以怎麼改善?」

在疫情期間,孩子沉迷電子遊戲機時有所聞,故事裏媽媽正面對着這樣的處境,甚至小明打機以至未能上課已不是初犯,作為媽媽一定很不滿及勞氣。有可能普遍家長都會以第一種方式表達,但馬丁指出這是屬於「消極的解釋風格」,因為方式一的解釋風格是把問題理解為「永久性及普遍性的個性問題」。「成日」及「梗係」是永久性個性問題的陳述,表達孩子的個性是「懶惰」,所以每天都打機遲起床。另外,媽媽為凸顯問題的嚴重性,把學習的問題延伸到日後工作上,說成日後孩子上班也遲到,結果被主管辭退。把一個處境性的問題延伸到其他處境,是「普遍性」的解說特點。

「樂觀的解釋風格」讓孩子以開放態度理解問題

然而,馬丁指出「永久性及普遍性的解釋風格」,只會讓孩子相信事情出錯是他個性的問題,是他持續出現的問題,甚至已延伸到其他處境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是對孩子一種完全的否定。日積月累,孩子被這種解釋風格的薰陶下,自已的思維模式也趨消極化,自我形象低落,精神情緒也可能會出現問題。

方式二又怎樣呢?方式二是屬於「樂觀的解釋風格」,媽媽理解那次缺課的因由為「特定及暫時性的個人行為」,方式二的陳述只是針對那次事情,即使孩子已是重犯,但每次處境不盡相同,故每次情況應作獨特事情處理。同時,方式二只是針對孩子打機的行為問題而不是個性問題,行為與個性不盡相同,行為是可改變的,但個性卻難改變。

父母處理孩子問題宜注意「解釋風格」

最後,方式二以問題形式邀請孩子檢討,並尋找解決方法。可見,以「特定及暫時性的個人行為」的解釋方法,不但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更會鼓勵及建立孩子的正向思維及樂觀態度。這種解說風格對於那些容易受良心責備的孩子,更具建設性。我的大兒子就是這類人,他較內向,容易看輕自己,不像妹妹那般會為自己爭取利益。有時他甚至把別人的錯處也歸咎於自己身上,「樂觀的解釋風格」對他們很有幫助,讓他們以客觀及開放態度理解問題,分辨清楚事情因由、誰是誰非、責任誰屬,以避免做成無謂的罪疚感及情緒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必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心靈豁達及正向樂觀的人,遠離患上情緒病的危機。無論你是嚴厲型或鼓勵型的父母,在處理孩子問題時,也應注意你的「解釋風格」。

(作者/陳煜丹,資深教育工作者;圖片 / PIXABAY免費圖片庫)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What is Self-Esteem? 3 Theories on the Function of Self-Esteem

One thought on “【找快樂的孩子】讓孩子遠離情緒病的正向批評與稱讚(上)”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