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遺】認知障礙惡化 數月輕度變重症 醫生籲照顧者予耐性

疫情致非緊急的醫療服務暫停,認知障礙症患者因而被禁足家中數月,因缺乏社交及認知刺激令病情惡化。有內科專科醫生引述個案指,疫情前能自由走動的一位男病人,數月間病情急轉直下至需長期臥床。醫生呼籲照顧者於疫症期間更要注意患者訓練、營養、運動及藥物四方面的需要,並耐心陪伴。

斷覆診 難掌握病情

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表示,認知障礙症患者在疫情期間被切斷社交聯繫、認知刺激,更容易善忘、喪失自理能力、情緒負面,加上患者因疫情減少到診所覆診,難以掌握病人實際狀況,而病情一旦惡化便難以逆轉。

同時,患者情況轉差可能會忘記疫症存在,沒戴口罩外出,令感染風險大增。早前更有報導指,有認知障礙症患者因忘記家居隔離令而擅自外出,引起社會恐慌。

三個月惡化至三、四年病情

陳鎮中引述個案,指觀察到不少患者在短短兩、三個月間病情由輕度變重症(一般歷時三、四年),部份病人在疫情前仍能認路回家,在疫情開始不久自理能力便大降,容易迷路,甚至經常覺得被害或被偷東西。

認知刺激減少及與家人「困獸鬥」都可能是導致病情轉差的原因。疫情大大增加照顧者的負擔,尤被迫長期與患者朝夕共處,漸生磨擦,令患者與家人均產生負面情緒。

照顧者勿成「怪獸家長」 陪伴最有效

陳鎮中建議患者及照顧者在疫境下亦要做好延緩認知障礙的4大支柱:包括認知訓練、醫學營養、健腦運動及按時服藥。

演奏音樂、畫畫、書法、益智遊戲等均是於患者有益的認知訓練,此外更可多利用網上平台與親友交流,保持社交,透過有臨床實證的醫學營養組合,亦可延緩病情惡化。

陳鎮中醫生(中)、職業治療師文紫瑩姑娘(右上),與患者李女士(右下)及其女兒羅小姐(左)示範認知訓練。

然而陳鎮中亦提醒照顧者不要成為「怪獸家長」,一味強迫患者進行訓練,或進食營養豐富的食物,反之訓練過程中的陪伴才是最幫助患者,煮食注意營養之餘亦要照顧患者口味,免影響胃口。

現年70多歲李女士五年前開始出現早期退化徵狀,去年開始積極治療,但因疫情長期留在家中,生活規律受影響,經常迷路,體重更跌至75磅。女兒羅小姐於是開始與家人輪流接送李女士到其家中,讓孫女陪李女士進行益智遊戲,及學習電腦等新事物,此外又安排患者少食多餐,補充醫學營養,病情得到明顯改善。

家人特別安排李女士在疫症期間多湊孫。

(盧珺鈺/採訪報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One thought on “【疫情後遺】認知障礙惡化 數月輕度變重症 醫生籲照顧者予耐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