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杏林春暖

中大及浸大推出「精胺風險評分」診斷前列腺癌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大醫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發「精胺風險評分」,配合尿液測試,為診斷前列腺癌提供一個非入侵性和更可靠的方法。他們研究發現,約37%病人可避免進行前列腺活檢程序,而最終證實他們沒有患上前列腺癌。

延伸閱讀:《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疾病

研發更可靠及非入侵性的診斷方法

前列腺癌在香港男性最普遍及最致命的癌症中,分別排行第三及第四位,更是發病率升幅最快的癌症。前列腺癌的成因至今仍然不明,早期並冇任何病徵,很多患者甚至不會察覺。主要風險因素包括:年長男性50歲以上、家族中曾有人患上前列腺癌、長期食用高熱量高脂肪性食物、吸煙、肥胖、前列腺病變等等。

前列腺癌由前列腺異常及不受控制地生長引致,普遍用作診斷的醫療程序有兩種,包括直腸指檢,以及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血液(PSA)測試。

直腸指檢由醫生戴上手套,用手指檢查前列腺的後方部份,其準確性取決於醫生的技巧和經驗。PSA測試是一種血液測試,較直腸指檢普遍。對亞洲人而言,PSA高於4 ng/mL (每毫升血液含多於4毫微克前列腺特異抗原)的人士,一般被視為有較高風險患上前列腺癌,醫生通常會建議他們接受前列腺活檢,以作進一步的診斷。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這類人士每四個人之中,便有三人沒有患上前列腺癌。然而,由於前列腺活檢程序有入侵性,病人須承擔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前列腺癌病人精胺水平較低

為尋找更可靠及非入侵性的前列腺癌診斷方法,浸大化學系教授及系主任黃嘉良教授、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教授吳志輝教授、副教授趙家鋒醫生自2014年開始合作,發掘新的生物標記,補足PSA測試。他們發現,一般前列腺癌病人的精胺(一種生物鹼分子)水平較低,為診斷前列腺癌提供線索。

研究團隊在2015至2019年招募905名病人參與研究,以探討精胺的診斷表現。該些病人的PSA水平高於正常,及/或直腸指檢結果異常,將接受前列腺活檢。

評估前列腺癌風險的評分

在905名病人之中,PSA水平為4至20 ng/mL的600人被納入研究分析。他們在進行活檢之前提供尿液樣本。活檢結果顯示,該600名病人有185人(30.8%)被診斷出患上前列腺癌。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分析該600名病人的尿液樣本,結果顯示精胺水平在最低四分位數的病人,約有49%患有前列腺癌,是精胺水平在最高四分位數病人的近三倍(17%)。研究團隊接着使用尿精胺水平數據及其他三項臨床參數,包括直腸指檢結果、PSA水平及前列腺體積,製定「精胺風險評分」,以更準確地評估病人的前列腺癌風險。

「精胺風險評分」愈高,病人患上前列腺癌的風險愈大。「精胺風險評分」高於6.2的病人才會被建議進行活檢程序。「精胺風險評分」根據研究收集所得的數據計算,顯示約37%的非前列腺癌患者,可避免進行活檢程序。此外,「精胺風險評分」對患上前列腺癌的負預測值是95%,代表若評分的結果是陰性,沒有患上前列腺癌的機會是95%。

診斷前列腺癌的可靠方案

趙醫生總結研究結果時表示:「研究確定尿精胺及『精胺風險評分』有效識別有高風險患上前列腺癌的男性,並有助減少不必要的活檢。」

黃教授說:「這是第一個探討以尿精胺檢測前列腺癌的成效的前瞻性研究,並證明以病人精胺水平及其他臨床參數為基礎的『精胺風險評分』,是一種新穎而可靠的方法,可彌補現有診斷方法的不足。」

吳教授說:「目前決定是否為PSA水平高於正常的病人做活檢時,可參考多項血液及尿液輔助指標。是次研究的尿精胺提供方便和非入侵性的測試,在採集樣本前不需再做血液測試或直腸指檢,可有效減少與手術相關的潛在併發症。」

(左起)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副教授趙家鋒醫生、浸大化學系教授及系主任黃嘉良教授、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教授吳志輝教授共同研發「精胺風險評分」,為診斷前列腺癌提供一個非入侵性和更可靠的方法。

(報導:沈高 | 相片:中大醫學院)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微創技術的「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有助治療良性前列腺肥大

良性前列腺肥大是影響全球中年或以上男士的常見健康問題,隨着問題惡化而出現的排尿症狀會令患者十分困擾。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發現82名良性前列腺肥大病人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這種新治療方法後,超過八成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良好。

超過八成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的患者治療效果良好 

前列腺是男性的生殖腺,主要作用是分泌濃液混和精子形成精液。良性前列腺肥大是由前列腺的腺狀組織非癌症增生而引致;當腺狀組織不斷增生,便有機會堵塞尿道,阻礙正常排尿。嚴重後果包括急性或長期尿瀦留,甚至引致腎衰竭。香港衞生署資料顯示,過半數60歲以上男士受良性前列腺肥大困擾,80歲以上男士更有九成正面對這問題。 

醫生會按良性前列腺肥大病人的前列腺體積及症狀,處方藥物治療。但當增生情況惡化,並引起尿路阻塞問題,病人便有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自2014年起,進行一項臨床研究,為病人進行屬於介入微創技術的「前列腺動脈栓塞術」,透過X光影像導引,以微導管進入前列腺動脈,再用直徑約100至300微米的特製微球堵塞前列腺的微血管,令相關腺狀組織缺血性壞死及萎縮,以紓緩尿路堵塞的情況。 

負責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余俊豪教授表示,82名病人於2015年至2018年期間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療,其後跟進了三年。病人於治療前會接受磁力共振檢查,確定是否屬於「膀胱內前列腺突出」類型,並量度突出部分的T/H 比例。研究團隊評估病人接受治療後30天內,有否出現急性尿瀦留、下尿路症狀惡化及尿路被尿道組織短暫阻塞等副作用,並觀察病人的長期臨床治療效果。 

余俊豪教授表示,是次研究結果為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提供了全新的術前評估指標,有助醫生正確建議良性前列腺肥大病人選擇最適當的治療,讓病人得到最大的益處。 
吳志輝教授指出,相對於常用的外科「經尿道前列腺電割術」,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有其明顯優點,例如創傷性低、病人無需接受全身麻醉及失血少等。 

結果發現,大部分病人(84.1%)在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療後效果良好,患者的國際前列腺症狀評分(IPSS)中位數由手術前的21分下降到術後12個月的9分以下,反映尿急、等尿、尿頻、小便流量微弱等症狀大為改善。而且良好的臨床效果可以長期持續達三年。 

研究結果有助選擇最適合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的患者 

至於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療後效果相對欠佳並出現尿路阻塞副作用的13名病人中, 12人屬於「膀胱內前列腺突出」類型,突出部分的T/H 比例是1.3或以下。這些病人其後需另行接受藥物治療,或再度入院及/或以手術治療。這個研究表明,在術前量度突出部分的T/H 比例,可以用作預測術後治療效果的指標。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何善衡泌尿中心主任吳志輝教授表示:「相對於常用的外科『經尿道前列腺電割術』,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有其明顯優點,例如創傷性低、病人無需接受全身麻醉及失血少,也可以大大降低外科手術後會出現性功能障礙的風險。我們知道它是一個安全有效的治療,現在我們進一步了解到這個技術的成效,並發現了能夠預測治療結果的指標,這對於醫生為病人作術前評估有很大幫助。」 

譚先生曾受良性前列腺肥大困擾多年。他曾經因為尿瀦留而留在洗手間近一小時仍未能排出尿液,結果要召喚救護車送院。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後,譚的症狀已經消除,現可重拾正常的社交生活,例如與朋友行山郊遊。

余俊豪教授總結:「根據我們過去六年的研究,我們知道了前列腺動脈栓塞術對於良性前列腺肥大是有長期臨床功效的治療,讓眾多患者多了一個創傷性低的選擇。雖然治療有潛在的風險,我們過往的研究曾經對『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療技術進行了一些改良。這次研究進一步提供了全新的術前評估指標,有助醫生正確建議病人選擇最適當的治療,讓病人得到最大的益處。這個指標的發現對『前列腺動脈栓塞術』的臨床應用有重要的意義,受國際的介入放射專家們歡迎,因為它是目前唯一一個可以判定患者中哪種前列腺適合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的指標。」 

(報導:沈高;相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中大揭攝入食物添加劑可引起腸道微生態失衡為「炎症性腸病」致病關鍵

全球炎症性腸病發病率正急劇上升,新興工業國家情況更甚,為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再獲資助,聯同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及29個新興工業國家展開一項名為「GIVES-21」的研究,透過建立流行病學數據庫,了解21世紀全球各地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的最新情況,以找出其致病的環境風險因素。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發現攝入食物添加劑可引起腸道微生態失衡,引致腸道發炎,而炎症性腸病更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息息相關。研究團隊正積極開發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新療法,以增加患者康復和病情紓緩的機會。

中大醫學院獲美國赫爾姆斯利慈善基金資助約1,600萬港元,展開「GIVES-21」研究,透過建立全球流行病學數據庫,了解21世紀世界各地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的最新情況。團隊最近發現,攝入食物添加劑可引起腸道微生態失衡,引致腸道發炎,而炎症性腸病更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息息相關,正積極開發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新療法。(左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教授,及助理教授麥詠欣醫生。)

炎症性腸病的環境風險因素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教授表示:「克隆氏症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其發病率正急速上升,對新興工業國家所造成的醫療負擔尤其嚴重,全球正迫切需要找出致病成因及開發新治療方案。了解克隆氏症的發病機理及此病與腸道微生態失衡的關連,將有助我們以最佳方案調整病人的腸道菌群,向根治克隆氏症這個目標邁進。」

透過與卡爾加里大學合作,中大醫學院與遍及亞洲、南美洲和非洲的29個新興工業國家的醫療專家一同致力找出與炎症性腸病發病相關的環境風險因素。團隊更首創以網上互動地圖建立公開數據庫,一覽全球炎症性腸病的流行病學演變及分佈情況。

炎症性腸病與腸道微生態失衡相關 中大發現攝入食物添加劑是關鍵

克隆氏症患者常見於年幼或青少年時期發病,引致消化道發炎及潰爛。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大便帶血和黏液,症狀會伴隨一生,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嚴重者更需要接受腸道手術。現時克隆氏症治療成果未如理想,然而,此病在全球愈來愈普遍,團隊希望通過調整腸道微生態失衡以改善患者的醫療成效。

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引發炎症性腸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醫學界已發現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菌群與一般人不同,患者腸道的益菌數量和多樣性較少。得到赫爾姆斯利慈善基金的支持,中大醫學院研究人員於2017年開展一項名為「ENIGMA研究」的項目。最近,研究團隊發現克隆氏症患者年幼時較一般人更常進食過量加工食品,或因此引致患病。克隆氏症患者如近期攝入較多的食物添加劑,亦有機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引致腸道持續發炎。

黃教授補充:「除食物添加劑外,我們同時發現了一種與克隆氏症有密切關連的細菌。這種細菌可引致患者腸道微生態失衡,侵害患者腸道,並出現免疫異常,引起腸道發炎。這些發現為透過調整腸道菌群作預防和治療克隆氏症帶來重要啟示。」

黃秀娟教授指出,克隆氏症患者腸內的奇異變形桿菌含量較高,可引致腸道微生態失衡,令患者出現免疫異常,引起腸道發炎。這些發現為透過調整腸道菌群作預防和治療克隆氏症帶來重要啟示。

團隊正開發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新療法 增加康復和病情紓緩機會

透過「GIVES-21」的研究成果,揉合醫學界對克隆氏症流行病學的知識,團隊致力找出致病因素,並準確預測此病對未來醫療系統所造成的負擔,為遏止炎症性腸病的影響作出巨大貢獻。

黃教授總結:「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由全球炎症性腸病專家組成的國際網絡,並在數據較少的地區進行流行病學研究。赫爾姆斯利慈善基金的慷慨支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了解最新流行病學數據與腸道菌群的關聯,藉此嶄新科研成果,實際轉化幫助社會應對克隆氏症所帶來的威脅。」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麥詠欣醫生指出:「我們希望是次合作能消除炎症性腸病的環境風險因素,從而降低其發病率,並藉此為各國政府提供指引,及早制訂與時並進的醫療策略,應對不斷增加的炎症性腸病患者所帶來的醫療負擔。」

麥詠欣醫生表示,「GIVES-21」研究是與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及29個新興工業國家及地區合作,希望找出引致炎症性腸病的環境風險因素,並為各國政府提供指引,應對不斷增加的炎症性腸病患者所帶來的醫療負擔。

延伸閱讀:赫爾姆斯利慈善基金

(報導:沈高;相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強光治療有助改善「貓頭鷹型」抑鬱症患者病情

香港約十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不少研究發現情緒障礙和生理時鐘有密切的關係。習慣晚睡晚起,俗稱「貓頭鷹型」的生活作息習慣,會加劇抑鬱症病情及影響睡眠質素,這類患者對一般常規精神科治療的表現亦較差。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與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合作的研究證實,輔助強光治療有助改善「貓頭鷹型」抑鬱症患者病情,治癒機會增加一倍。(左起)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馨博士、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及副教授陳詠欣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與香港大學(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合作,進行全球首個利用新穎的強光治療為「貓頭鷹型」抑鬱症患者進行輔助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證實強光治療有助改善此類患者的病情,治癒機會增加一倍,累計臨床治癒率達67.4%。

榮潤國教授表示,生理時鐘會影響身體功能,包括精神健康。光線是幫助身體的生理時鐘與外界環境同步的重要元素。

約兩成抑鬱症患者屬「貓頭鷹型」

晝夜節律(俗稱生理時鐘),不單影響睡眠,亦會影響情緒、認知表現和許多生理和內分泌功能。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晝夜節律和情緒障礙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根據個人的「晝夜偏好」,即個人認為最佳的作息和活動時間,可分類為早晨型(俗稱「喜雀型」)、中間型和習慣晚睡晚起的夜晚型(俗稱「貓頭鷹型」)。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副教授陳詠欣醫生表示:「我們早前為精神科專科門診的抑鬱症患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大約兩成患者屬於「貓頭鷹型」。他們接受常規精神科治療的臨床治癒率較低,伴隨較多的睡眠障礙和抑鬱症症狀,亦有較高的自殺率。」

李馨博士表示,睡眠不足、睡眠問題或情緒困擾都與「貓頭鷹型」睡眠有關。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表示:「抑鬱症是一種很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往往引來很多不良後果。我們是最先提出『晝夜偏好』對抑鬱症有影響的研究團隊之一,強調『夜晚型晝夜偏好』對抑鬱症病情有嚴重的不良影響。我們的團隊努力尋求有效和新穎的治療方法,以改善抑鬱症患者的治療結果。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強光治療對晝夜節律相關的疾病和抑鬱症均具有治療效果。」

強光治療助調節生理時鐘

強光治療是一種以人造光源來進行的抑鬱症治療。治療方法是讓患者對着發出強光的燈箱,讓他們感覺如身處日光照射的環境。

陳詠欣醫生表示,強光治療是利用白光仿照日光照射的環境, 協助抑鬱症患者調整生理時鐘,從而改善病情。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馨博士解釋:「光線是幫助我們身體的生理時鐘與外界環境同步的重要元素。在適當的時間進行的強光療法可以使作息更有規律,糾正『貓頭鷹型』抑鬱症患者睡眠延遲而引起的晝夜節律失調。它還可能影響我們大腦中的血清素平衡,這對調節我們的情緒非常重要。」

研究證輔助強光治療增加一倍抑鬱症臨床治癒機會

過往已有外國研究證實強光治療有助季節性及非季節性抑鬱症患者改善病情,是次由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與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合作的研究,則是全球首個針對「貓頭鷹型」抑鬱症患者進行的隨機對照研究。

研究團隊於2015至2018年招募了93名中年「貓頭鷹型」抑鬱症患者參加輔助強光治療。研究參加者八成是女性,平均年齡46歲,慣常上床時間約為凌晨二時,起床時間則大概為上午十時半。團隊將他們平均分配為強光治療組及對照組。強光治療組使用燈箱,在家接受為期五周、每天30分鐘的強光治療。在五周的治療期間,強光治療的開始時間會逐漸提前。對照組的患者則接受較暗的光治療。完成治療後,參加者接受五個月的後續跟進。

延伸閱讀:國際醫學期刊《心理醫學》Psychological Medicine

研究團隊還觀察到,患者在治療結束後入睡和起床的時間均有提早。此外,患者對強光治療的接受性很高,與對照組相比,強光治療引起的身體不適更少。

此項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員陳詠欣醫生指出:「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患上抑鬱症的平均時間為13.7年,但傳統的精神科藥物治療並未能有效改善他們的抑鬱症症狀。研究結果顯示,為期五周的強光治療配合漸進式提早光照時間可有效改善抑鬱症。不但比對照組有高一倍的治癒機會,累計臨床治癒率較高,治癒時間亦更快。此外,強光治療沒有與處方藥物產生相互作用或不良的藥物副作用。因此,對一些未能適應精神科藥物或不適宜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抑鬱症患者,強光治療有望能幫助他們改善情緒和睡眠。本研究為輔助強光治療對改善抑鬱症提供了新的證據,支持強光治療在臨床上應被更廣泛應用。」

鄭女士患有抑鬱症和失眠超過二十年,有時即使服食安眠藥仍未能入睡,飽受困擾。她表示接受強光治療後再沒有睡眠困難,人亦變得開朗,情緒問題減少。

榮潤國教授總結:「強光治療在穩定生理時鐘、改善情緒和睡眠方面具有獨特的治療功效。這項研究表明,在適當的時間使用光線可作為一種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抑鬱症的方式,它也有助於改善『貓頭鷹型』抑鬱症患者的睡眠情況。是次研究結果非常令人鼓舞,我們期待進一步探索在不同精神疾病和患者中應用強光治療和其他與晝夜節律有關的治療方案。」

(報導:沈高;相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八成新冠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 腸道微生態失衡成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息息相關。即使病人體內病毒已清除,但其腸道微生態失衡的狀態仍然持續,可能導致一系列長期病徵,這種狀況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因此,全面的治療方案不應單是清除病者體內的新冠病毒,亦須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

延伸閱讀:國際期刊《Gut》

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息息相關。即使患者體內病毒已清除,但其腸道微生態失衡的狀態仍然持續,可能導致一系列長期病徵,最常見的包括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這種狀況稱為「長新冠(Long COVID)」。

左起: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腸胃及肝臟科助理教授麥詠欣醫生。

八成香港新冠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

「長新冠」(或稱「新冠肺炎後遺症」)是指新冠患者康復後出現持續超過12週的徵狀。五種最常見的徵狀包括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

中大醫學院跟進了30名本港新冠肺炎病人感染後六個月的情況,發現當中八成病人仍持續出現症狀,三分之一受訪者更有三種以上的症狀。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表示:「腸道微生態調節我們的免疫能力。腸道微生態若失去平衡,健康便會出現問題。目前醫學界仍未清楚新冠肺炎對健康的長遠影響,但八成病人在感染六個月後仍出現症狀,情況令人憂慮。是次研究發現出院後的新冠患者腸道微生態仍持續失衡,導致免疫力下降,與『長新冠』有密切關聯。我們早前有研究指出四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與新冠患者類似,因此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從而增強免疫力以對抗新冠肺炎、減輕病情的嚴重性及促進病癒,實在是刻不容緩。」

補充腸道缺乏的益菌有助新冠病人紓緩病情及康復

為了解腸道微生態失衡對新冠肺炎的影響,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在2020年2月至5月期間,收集了100名新冠肺炎住院病人的血液及糞便樣本,以及他們的病歷。當中41人於住院期間提供多次糞便樣本,其中27人於病毒清除後30天,仍有提供樣本。研究人員另從病人的血漿中量度炎性細胞因子及血液標記的濃度。這些從病人樣本所得的數據,亦與78名沒有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士提供的樣本作比對。

主要研究結果

> 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與其腸道微生態失衡程度是一致的;
> 微生態失衡與血液內的炎性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及反映器官受損的標記密切關連;
> 與沒有感染的人士相比,新冠病人腸道內的「壞菌」較多,例如活潑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扭鏈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torques)和擬桿菌屬(Bateroides dorei);
> 新冠肺炎患者缺乏已知能夠調節免疫力的「好菌」,例如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真桿菌(Eubacterium rectale)及幾種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 spp.)菌種;其中普拉梭菌和雙歧桿菌與新冠肺炎病情嚴重程度有關;
> 患者病毒清除後30天,「好菌」的水平仍然偏低。

中大醫學院腸胃及肝臟科助理教授麥詠欣醫生指出:「我們在今次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組合與針對新冠肺炎的免疫反應及隨後的組織受損有莫大關連。此外,大部分患者在感染後六個月仍持續出現『長新冠』症狀,如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在在意味着腸道微生態失衡,不但可影響新冠肺炎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出現細胞因子風暴的風險,更與癒後的身體狀況息息相關。」

陳家亮教授表示,本港八成新冠病人在感染六個月後仍出現症狀,情況令人憂慮。他提醒市民,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從而增強免疫力以對抗新冠肺炎、減輕病情的嚴重性及促進病癒,實在刻不容緩。
黃秀娟教授相信,補充病人腸道所缺乏的益菌可以紓緩新冠肺炎病情,團隊現正研究透過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以減少「長新冠」的風險。
麥詠欣醫生指出,大部分新冠患者在感染後六個月仍持續出現「長新冠」症狀,意味着腸道微生態失衡,不但可影響新冠肺炎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出現細胞因子風暴的風險,更與癒後的身體狀況有密切關連。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總結:「腸道微生態失衡與感染新冠肺炎後病情的嚴重程度、出現持續相關症狀,以及持續發炎的病徵(即『長新冠』)都有密切關連。我們的臨牀數據顯示補充腸道所缺乏的益菌可以紓緩病情及促進抗體產生,現正研究利用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以減少『長新冠』的風險。」

(報導:沈高;相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香港市民對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低 不足四成遠低於其他國家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一項調查發現,香港市民對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低。受訪者的接種意願隨年齡呈「 J形」模式,即年輕人(18-24歲)的接受程度較高,緊接的年齡組別接受程度回落,再隨年齡慢慢增加。政府的建議為市民接種疫苗的最大驅使因素。此外,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引致嚴重後果亦是驅使接種疫苗的重要因素。研究小組希望這些調查結果能幫助政府制定和實施有效的疫苗接種策略。

延伸閱讀:科學期刊《Vaccine

找出影響接種疫苗意願的障礙和驅使因素 助制定有效接種策略

新冠疫苗預計下月到港。據估計,要實現針對新冠肺炎的群體免疫,接種率需達整體人口的70-90%。因此,社會有迫切需要知道影響疫苗接種的障礙和驅使因素,從而制定有效的疫苗接種策略。

中大醫學院在本港疫情第三波的高峰期(2020年7月27日至2020年8月27日)進行1,200個電話訪問,了解影響市民接種新冠疫苗意願的各種障礙和驅使因素。

中大醫學院早前以電話訪問1,200名市民,以了解影響他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意願的障礙和驅使因素,結果發現政府的建議對市民意願有最大影響力,而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引致嚴重後果亦是驅使接種疫苗的重要因素。
 
左起: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麗儀教授及黃至生教授。

調查的主要發現如下:
1. 香港成年人的整體新冠疫苗接受程度為37%,遠低於其他國家(約60-90%)。
2. 年齡與疫苗接受程度有顯著關係。接受程度按年齡分析呈「J形」曲線,顯示年輕人接受程度較高,緊接年齡組別的接受程度回落,較年長市民又較願意接種。
3. 就港人對接種新冠疫苗意願的主要發現包括:

a)      針對疫苗性質和生產,受訪者就以下情況表示缺乏信心:沒有大規模疫苗生產經驗的製造商所生產的疫苗(52%)和以新方法製造疫苗(43%)。63%受訪者表示,疫苗產地會影響其接受程度,而67%人表示如果臨床測試少於50,000人,對該疫苗的接受程度會降低;

b)      在推薦者影響力分析中,政府(關聯強度:10.2)、醫生(關聯強度:2.06)、家庭成員(關聯強度:2.07)和朋友(關聯強度:1.37)的建議能有效加強疫苗接受程度。其中,政府的角色最具影響力,是醫生和家庭成員影響力的5倍;

c)      「自覺感染新冠肺炎後的嚴重性」 與 「自覺接種疫苗帶來的好處」,對驅動疫苗接種有正面的影響力;

d)      「自覺接種新冠疫苗的害處(如副作用)」 與 「自覺接種疫苗時遇到的困難(如需要請假、位置太遠等)」,對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有相若的負面影響。

建議採用「健康信念模式」 因應目標群組作出不同的推廣和教育

是次調查發現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與其他疫苗有與別不同之處,政府的建議最具影響力,遠勝醫生和家庭成員。因此,政府應在開展疫苗接種計劃之前,主動提供所選疫苗的重要信息,並迅速澄清誤解和錯誤信息,以增強市民對疫苗的信心和接受程度。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表示,預期的接受程度僅為37%,遠低於群體免疫或放寬抗疫措施及恢復經濟活動所需的先決條件,情況令人關注。「香港應設定目標,在市民知情的情況下自願接種,使疫苗覆蓋率達到至少70%。為實現此一目標,我們建議政府優先進行四個主要領域的溝通:(1)解說以新式方法mRNA和DNA製造的疫苗,因為香港購買的三種疫苗中有兩種屬此新形式;(2)製造商以往製造疫苗的經驗;(3)對產地來源的關注;(4)在其他國家及地區已接種政府所選定疫苗之人數和安全記錄。」

是次調查應用了「健康信念模式」進行。「健康信念模式」以心理學為基礎,旨在以個人的信念、自覺、及分析思維,預測個別人士為預防患病而作出健康行為,或接受醫療服務的可能性。此信念模式為國際文獻廣泛採用,以實證為本,可成功評估個人健康行為並獲醫學界認可。

陳基湘教授指出,受訪者的接種意願隨年齡呈「 J形」模式,即年輕人(18-24歲)的接受程度較高,緊接的年齡組別接受程度回落,再隨年齡慢慢增加。同時,「自覺接種新冠疫苗的害處(如副作用)」 與 「自覺接種疫苗時遇到的困難(如需要請假)」,對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有相若的負面影響。
黃至生教授解釋,是次調查應用了「健康信念模式」進行,可有效預測個別人士為預防患病而作出健康行為,或接受醫療服務的可能性。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強調,調查亦發現感染新冠肺炎的自覺風險與是否願意接種疫苗,兩者之間沒有關係。 「受訪者或會認為除非身體有長期病患等潛在健康風險,否則患上新冠肺炎只是輕症。此發現指出對較年輕和健康的人士須設計不同的推廣和教育計劃,採用『健康信念模式』及考慮提供適當的誘因確保達到接種目標。」

(報導:沈高;相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中大醫學院研究證實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有效篩查胸主動脈瘤

胸主動脈瘤是香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常見於高血壓患者。胸主動脈瘤一旦併發主動脈撕裂或破裂,會導致生命危險。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證實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可有效篩查胸主動脈瘤,尤其適合門診或一般診所的日常應用,陽性預測值達92%。研究團隊利用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進行全球最大型針對高血壓患者的胸主動脈瘤篩查。結果發現本港每100個高血壓患者,有7.5人患有胸主動脈瘤,當中以男性和長者為主。

延伸閱讀:國際期刊《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香港每年有300人因胸主動脈瘤死亡

胸主動脈瘤並非腫瘤,是一種血管病變。主動脈瘤是全球第二最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僅次於動脈粥樣硬化。在香港,每年平均有1,400人因胸主動脈瘤入院,死亡個案達300宗。胸主動脈瘤是指位於胸腔的主動脈出現永久性擴張,其直徑相對於鄰近正常主動脈的直徑增加 > 50%,或直徑 ≥ 4.5 厘米。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副教授黃鴻亮醫生解釋:「當胸腔的主動脈血管壁變薄弱,血液不斷將血管壁向外推,令其像氣球般膨脹,便形成胸主動脈瘤。萬一出現主動脈撕裂或破裂等併發症,病人會大量出血,甚至猝死。在這類情況下進行手術的難度極高,而且風險很大。主動脈瘤是『無形殺手』,九成半患者都沒有任何症狀。我們部門觀察到與主動脈相關的疾病個案有上升趨勢,由10年前的20例,增加至現在每年約90例。胸主動脈瘤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齡、男性、吸煙和使用可能影響免疫力的藥物。」

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令胸主動脈瘤篩查變得便利

由於胸主動脈瘤沒有明顯臨床症狀或表徵,傳統的身體檢查或未必能夠發現患者。電腦斷層掃描是現時診斷胸主動脈瘤的黃金標準檢測。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余俊豪教授表示:「雖然電腦斷層掃描是診斷胸主動脈瘤的黃金標準,但它牽涉X光輻射、顯影劑(含腎毒風險),成本高昂。『經胸壁超聲心動圖』可作為胸主動脈瘤的影像篩查工具,是較佳的選擇,準確度達九成。有較早研究顯示,運用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可以提供即時的主動脈超聲波掃瞄,相對於『經胸壁超聲心動圖』,有頗高靈敏度(介乎81%至100%)和特異性(介乎68%至100%)。 歐洲心臟超聲心動圖學會已於2011年批准使用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於篩查用途。我們認為盡早揪出無症狀的胸主動脈瘤患者十分重要,這有助我們集中跟進他們的病情進展,提供及時的手術干預,預防出現主動脈剝離或破裂。」

研究顯示高血壓華人群組有較高胸主動脈瘤患病率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於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間,於附屬的高血壓診所招募了1,529名平均年齡62歲的華人高血壓患者參與研究。研究人員利用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為他們進行經胸壁超聲心電圖,量度主動脈各位置的直徑(大動脈竇、鼻管交界處、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他們分析數據後得出以下結論:

1)研究群組的胸主動脈瘤患病率為7.5%(115人/ 1,529人)。
2)在115個患有胸主動脈瘤的病人中,有64個的主動脈直徑 ≥ 4.5 厘米,73個局部的主動脈直徑與相鄰正常部位相比增加 > 50%,22個病人同時出現兩種情況。
3)胸主動脈瘤患者明顯年齡較大,而且較多為男性。超過一半年齡介乎65至85歲。
4)主動脈弓和遠端升主動脈是最常見出現主動脈瘤的部分,其次是主動脈竇。
5)38個主動脈直徑 ≥ 4.5 厘米的患者接受了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掃瞄作比對,當中35個確診為主動脈瘤,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檢測胸主動脈瘤的陽性預測值達92.1%。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李沛威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證實胸主動脈瘤隱形患者在香港的高血壓群組中非常普遍,而利用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為高血壓病人篩查胸主動脈瘤在臨床應用上是十分可行的。以此掃瞄器為每個病人進行完整的主動脈檢查只需約十分鐘。一個醫生只需要接受30分鐘培訓,並在監督下完成20至30個病例,就可以獨立應用於臨床檢查。我們相信這種方法能有效為高危人士及早發現胸主動脈瘤,從而進行及早期手術干預或加強控制血壓。」

黃鴻亮醫生表示主動脈瘤是「無形殺手」,九成半患者都沒有任何症狀。萬一出現主動脈撕裂或破裂等併發症,病人會大量出血,甚至猝死。
余俊豪教授表示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方便臨床使用、成本亦遠比電腦斷層掃描或傳統超聲心動圖低,適合用作篩查用途,盡早揪出無症狀的胸主動脈瘤患者。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與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提醒市民大眾要多加注意高血壓風險。他表示:「我們從學術文獻見到全球的胸主動脈瘤新病例愈來愈多。高血壓是最常見的風險因素之一。血壓愈高或不受控的時間愈長,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和嚴重性就愈高。因此,我們強烈建議由18歲起,每兩年最少檢查一次血壓。此外,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亦有助預防和控制高血壓。」

李沛威教授表示, 以此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為每個病人進行完整的主動脈檢查只需約十分鐘。陽性預測值達92%,為高血壓病人篩查胸主動脈瘤在臨床應用上是十分可行。
黃至生教授提醒市民大眾要多加注意高血壓風險,建議由18歲起,每兩年最少檢查一次血壓。

(報導:沈高;相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中大「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 用於計算自閉症風險及篩查 可及早為患者提供治療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成功研發用於計算自閉症風險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ARIA)」技術,透過拍攝「眼底相」識別兒童的視網膜特徵,以及神經纖維層有否變薄,以計算他們罹患自閉症的風險。研發團隊希望將來可利用新技術進行篩查,令他們毋須依賴冗長的診斷方法才開始對症下藥,藉此提早開始干預以減少自閉症對患者成長過程的影響。

延伸閱讀:《刺針》雜誌出版的 EClinicalMedicine

自閉症缺乏客觀篩查方法
患者於幼兒被延遲診斷甚至誤診

中大醫學院成功研發利用「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透過拍攝「眼底相」識別兒童的視網膜特徵,計算他們罹患自閉症的風險。右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副主任黎明寶女士、中心主任徐仲鍈教授,以及是次研究合作單位匡智會學校代表教育心理學家趙頌敏女士。

自閉症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神經發育障礙,患者的生活自小已受多方面影響,包括社交、溝通和處理感官信息的能力等,愈早介入可達到愈好的治療效果。然而,現時自閉症的診斷主要依靠問卷及跨專業團隊進行評估,評估時間一般較長,亦因為缺乏客觀的篩查方法,導致患者於幼兒時期容易被延遲診斷,甚至誤診。

過往已有研究指出,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變薄與高功能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 Syndrome)息息相關,顯示視網膜圖像或可為自閉症的分類提供關鍵信息,有助制定自閉症的客觀衡量指標。

研究顯示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
辨識自閉症患者靈敏度高達9成

視網膜血管是唯一可見的血管,透過儀器拍攝的「眼底相」,可以反映心臟血管及腦部健康。

有見及此,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開發了用於計算自閉症風險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ARIA)」技術。研究人員從匡智會屬下的特殊學校招募了46名自閉症患者個案,並另外邀請23名年齡及性別配對的普通兒童參與研究。研究人員利用儀器為所有參加者拍攝他們的視網膜圖像(俗稱「眼底相」),並透過ARIA技術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視盤及視杯直徑明顯增大,而ARIA技術辨識自閉症患者的靈敏度及識別能力分別達96%及91%。

領導有關研究的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主任徐仲鍈教授表示:「視網膜圖像分析是一種無創、全自動和相對方便的技術。即使是幼兒,也可透過這項新技術分析其視網膜圖像來評估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此客觀評估技術有望可在社區進行自閉症篩查,成為臨床及行為評估前一種有效的風險評估工具。」

創建更緊密社區合作 產生更深遠的社會影響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資深護士及副主任黎明寶女士指,是次研究不僅反映了應用科技的進步和重要性,還展示了中大、匡智會學校與社區視光師之間的緊密合作如何大大提升「社會資本」,並實踐科研造就社會的共同目標,對社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匡智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家趙頌敏女士表示:「每個學生的需要都是獨特的,而有自閉症及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的需要更多樣化。我們很感謝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邀請匡智會學生參與是次研究,透過研發創新的醫療科技,並在社區視光師的專業合作下,為兒童評估罹患自閉症的風險,及早為他們識別所需服務;這次的研究更可加深社會大眾理解自閉症及SEN學生的需要,加強社會接納與共融。」 

徐仲鍈教授期望,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可在社區用作自閉症篩查,成為臨床及行為評估前一種有效的風險評估工具。

自閉症患者人口推算

政府統計處在 2013 年全年,進行一項有關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全港性統計調查。是項統計調查旨在了解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基本概況,以及搜集有關他們的照顧者的資料。統計調查結果香港大概有10,200人有自閉症(0.1%)。民間團體「香港自閉症聯盟」以自閉症人士佔整體人口 1%-1.5%,故此估計2019年患者介乎 75,000 – 113,000位。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網頁資訊,2016年在11個地區向八歲兒童進行調查,大約每 54 位有一位是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即 1.85% 人口面對這項社交能力發展障礙,溝通能力障礙以及重複刻板及有限行為、興趣、和活動模式。當中不乏智商正常及高水平人士,美國的數據發現約有三分之一自閉症患者同時兼具智障,為男生約佔八成,比只有兩成比例的女生為高。

參考資訊:

政府統計處
香港自閉症聯盟
自閉症人士福利促進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報導:沈高;相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醫生X畫家】李揚立之醫生透過畫筆宣揚公共衞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今日公布2020年「傑出醫科校友獎」得獎名單,表揚醫科校友在醫學專業、人道服務,以及文化藝術領域的卓越成就。 本年度得主之一為李揚立之醫生(內外全科醫學士 2011),她在文化方面的建樹廣受社會認同,手執醫學儀器治病以外,不忘以畫筆為世界添上色彩。

相片來源:李揚立之醫生 及 dumo.art 【DUMO 面書專頁】

文化建樹 —「具成就的插畫家」

李揚立之醫生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骨科醫生,更是一位出色的漫畫家和插畫家,而她最引以為傲的創作無疑是卡通獵豹Dumo。李揚醫生表示,創作Dumo的靈感來自她在納米比亞一所獵豹庇護所做義工時,遇上的獵豹孤兒Duma。 DUMO是一隻活潑、溫柔,愛旅行的獵豹寶寶,以啟發他人一起保育野生動物為目標,讓瀕臨絕種動物能繼續生存下去。

相片來源:DUMO 面書專頁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初期,李揚醫生只花了三晚時間便為小朋友們製作了一本雙語故事書《抗疫小夥伴》(Dr Dumo et al),巧妙地透過她筆下的Dumo和牠的朋友們,展示正確洗手、戴口罩和保持家中環境清潔的技巧,結果令Dumo聲名大噪。故事書更免費贈予多所學校和醫院,相關內容甚至被翻譯成至少12種語言,並於網上廣傳。兩本為兒童而設的醫學相關書籍亦即將出版。 

相片來源:李揚立之醫生 及 dumo.art 【DUMO 面書專頁】

儘管工作繁忙,但李揚醫生仍會抽空參與慈善工作,例如她曾於年宵市場出售Dumo產品,為本地動物團體籌得港幣6萬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亦推出印有Dumo商標的可重用口罩和口罩套,讓其他慈善機構受惠。 

中大「傑出醫科校友獎」於2018年設立,旨在表揚於專業領域有超卓成就及對社會有重要貢獻的中大醫科校友,鼓勵他們學以致用,為社會大眾創建更美好的未來,在文化及人道服務等不同領域繼續追求卓越。

延伸閱讀:DUMO 面書專頁

(報導:沈高;相片來源:李揚立之醫生及 dumo.art 【DUMO 面書專頁】;中大醫學院)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食魚會致敏?】中大醫學院發現鯇魚為本港魚類過敏主要源頭 新致敏原有助提升診斷準確度

三餸一湯是不少香港家庭的日常飲食,魚類作為海產食物亦是常見及受歡迎的菜式。原來魚類過敏是香港常見的食物過敏之一,大約有0.25%學齡前兒童在進食魚類後會產生過敏反應。中大醫學院進行研究本地華人魚類過敏患者的特徵,結果顯示鯇魚比其他種類的魚更容易引起過敏。研究團隊還從鯇魚的小清蛋白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致敏原標誌物「Cten i 1」,並已於世界衞生組織及國際免疫學聯合會的致敏原數據庫上註冊,以協助診斷。

兒科學系臨床講師梁詩彥醫生
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教授
兒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梁逸軒博士

研究詳情:國際期刊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 及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

研究團隊表示常規的魚類過敏測試,多以西方魚類作為致敏原的基礎,例如鱈魚和三文魚,華人較多食用淡水魚如鯇魚,現時採用的魚類過敏診斷可能未必準確。

準確的過敏測試可避免戒口過度。

全球有一半的食物致敏原來自魚、牛奶、雞蛋、花生,堅果和貝殼類海產。魚類過敏發病期較早,並會伴隨終生。患者發病時輕則出現皮膚或胃腸道的過敏症狀,嚴重可以有生命危險。魚類中出現的致敏原主要來自肌肉蛋白,一種耐熱的小清蛋白。由於不同魚類含有的小清蛋白水平不一,其致敏性亦各不相同。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教授解釋:「魚是我們日常飲食中常會用到的食材,蘊含重要的營養,例如蛋白質和Omega3,對兒童的成長非常重要。現時許多標準魚類過敏測試都是以西方魚類模型為基礎,意味現有測試可能存在漏洞。部份患者只對某幾種魚類產生過敏反應,對其他魚類品種則有耐受性。過敏測試應該包括更多種類的魚,例如淡水魚,以便作出更準確的臨床診斷,為患者提供更全面及適當的飲食指引,避免過度戒口。」

鯇魚是本港魚類過敏的主要源頭 患者對部分魚類品種出現耐受性

為評估華人魚類過敏患者的臨床特徵,和相應不同致敏魚類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表現(又稱為IgE,是一種與過敏相關的抗體),中大醫學院兒科研究團隊招募了28名曾經在食用魚類後兩小時內出現過敏反應的人士,參與「雙盲對照口服激發測試」,以了解他們的魚類致敏原。

參加者被隨機分配用三天分別進食含有鯇魚、三文魚或安慰劑成分的試食品,每次試食相隔最少48小時。
結果如下: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臨床講師梁詩彥醫生表示:「研究顯示,華人魚類過敏患者普遍對部分魚類品種出現耐受性。換句話說,一些對鯇魚過敏的患者,他們可以食用三文魚或其他品種的魚類,反之亦然。研究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我們建議日後的特異性 IgE 檢測應該針對患者的背景而選取相應的魚類致敏原。在我們研究的各個魚類品種當中,研究參與者主要對鯇魚產生過敏反應。」

由鯇魚中鑑定出新致敏原標誌物 Cten i 1

早前一項本地調查顯示,鯇魚是香港兒童食用最多的魚類。中大兒科團隊進行的另一項魚類過敏研究,就是調查鯇魚的致敏性。團隊招募了69名經IgE過敏測試證實對鯇魚過敏的人士,進行血液測試以了解他們對不同魚類的特異性IgE水平。

結果顯示,鯇魚的特異性IgE水平比與鱈魚和三文魚高,即代表會衍生較高的致敏反應。研究人員進一步純化三種魚原有的小清蛋白,並從鯇魚小清蛋白中鑑定出帶有最高IgE水平的Cten i 1,而三文魚小清蛋白Sal s 1具最低致敏性。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梁逸軒博士表示:「倘若敏感測試中沒有某種魚類的標誌物作檢測基礎,一般會以三文魚及鱈魚的特異性IgE水平作代替。但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於香港患者而言,此兩種魚類都是致敏性較低,缺乏臨床參考價值,亦有可能導致敏感測試錯誤,出現假陰性。因此,我們研究日常食用魚是否更適合用作診斷工具,並成功確認鯇魚的關聯性。我們的調查更發現了一種新的致敏原標誌物Cten i 1,並已在世界衞生組織和國際免疫學聯合會的致敏原數據庫註冊,成為診斷工具。我們相信,這將提高未來過敏測試的準確性及特異性。」

梁廷勳教授補充:「基於這一創新的發現,我們的團隊正進行以IgE或嗜鹼性細胞激活水平為基礎的敏感測試,希望給魚類敏感患者帶來更多更好的消息。我們亦歡迎公眾參與我們的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香港人口的致敏食物來源。」

個案分享

何太的女兒在八個月大第一次食魚,吃了一小口後便不停嘔吐,並出現蕁麻疹等嚴重過敏反應,需要入院治療。隨後數次接觸魚後都出現過敏症狀,便自行戒吃所有魚類。何太後來帶女兒接受中大的口服激發測試,發現女兒對三文魚有耐受性,便慢慢將三文魚加入膳食當中,讓其得到較均衡的飲食。
雙盲對照口服激發測試是診斷食物過敏的黃金標準。圖中的是加入鯇魚的肉餅。營養師先用豬肉打成肉餅,再加入不同份量的鯇魚。由於肉餅加入了不同的香料掩蓋魚的味道,因此接受測試的人不能分辨出肉餅的成分。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測試系統

皮刺測試

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測試系統

(沈高 / 報導;中大醫學院 / 相片)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