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前列腺肥大是影響全球中年或以上男士的常見健康問題,隨着問題惡化而出現的排尿症狀會令患者十分困擾。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發現82名良性前列腺肥大病人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這種新治療方法後,超過八成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良好。
超過八成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的患者治療效果良好
前列腺是男性的生殖腺,主要作用是分泌濃液混和精子形成精液。良性前列腺肥大是由前列腺的腺狀組織非癌症增生而引致;當腺狀組織不斷增生,便有機會堵塞尿道,阻礙正常排尿。嚴重後果包括急性或長期尿瀦留,甚至引致腎衰竭。香港衞生署資料顯示,過半數60歲以上男士受良性前列腺肥大困擾,80歲以上男士更有九成正面對這問題。
醫生會按良性前列腺肥大病人的前列腺體積及症狀,處方藥物治療。但當增生情況惡化,並引起尿路阻塞問題,病人便有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自2014年起,進行一項臨床研究,為病人進行屬於介入微創技術的「前列腺動脈栓塞術」,透過X光影像導引,以微導管進入前列腺動脈,再用直徑約100至300微米的特製微球堵塞前列腺的微血管,令相關腺狀組織缺血性壞死及萎縮,以紓緩尿路堵塞的情況。
負責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余俊豪教授表示,82名病人於2015年至2018年期間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療,其後跟進了三年。病人於治療前會接受磁力共振檢查,確定是否屬於「膀胱內前列腺突出」類型,並量度突出部分的T/H 比例。研究團隊評估病人接受治療後30天內,有否出現急性尿瀦留、下尿路症狀惡化及尿路被尿道組織短暫阻塞等副作用,並觀察病人的長期臨床治療效果。


結果發現,大部分病人(84.1%)在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療後效果良好,患者的國際前列腺症狀評分(IPSS)中位數由手術前的21分下降到術後12個月的9分以下,反映尿急、等尿、尿頻、小便流量微弱等症狀大為改善。而且良好的臨床效果可以長期持續達三年。
研究結果有助選擇最適合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的患者
至於接受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療後效果相對欠佳並出現尿路阻塞副作用的13名病人中, 12人屬於「膀胱內前列腺突出」類型,突出部分的T/H 比例是1.3或以下。這些病人其後需另行接受藥物治療,或再度入院及/或以手術治療。這個研究表明,在術前量度突出部分的T/H 比例,可以用作預測術後治療效果的指標。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何善衡泌尿中心主任吳志輝教授表示:「相對於常用的外科『經尿道前列腺電割術』,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有其明顯優點,例如創傷性低、病人無需接受全身麻醉及失血少,也可以大大降低外科手術後會出現性功能障礙的風險。我們知道它是一個安全有效的治療,現在我們進一步了解到這個技術的成效,並發現了能夠預測治療結果的指標,這對於醫生為病人作術前評估有很大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