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癮,他必須是想停止自己的成癮行為,但是卻沒有能力控制自己,並且為這種失控而感到痛苦。上網成癮暫時仍然未被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正式列入為精神病的一種,但子女上網問題相信是每位家長都關心的,深怕子女沉迷網上活動會妨礙子女的學習和健康,父母們可能都曾經為這個問題與子女討論或爭辯,也採取過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這個問題。

我希望子女愈遲接觸智能電話愈好。有一天,剛升中學不久的兒子對我說:「媽媽,上堂的時候其他同學都是拿出他們的電話來查英語生字,只有我拿出一本厚厚的字典出來查生字,我的速度比他們慢很多。」我聽後大笑出來,想像着當時的情景,兒子和同學們那麼強烈的對比,的確有點滑稽。兒子很乖,他只是說出事實,並沒有要求我買一部智能電話給他,只是我作為媽媽,也不忍心妨礙他的學習,或令他被取笑。所以,我主動買了一部智能電話給他。
至於女兒,本來我也想她步哥哥的後塵,升上中學才用智能電話。可是,她是一個活潑外向的人, 在學校既參加羽毛球隊又參加籃球隊,那些球隊有時要特別加強操練,常常都有很多信息來往。我不想做中間人傳遞訊息,想女兒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所以她小學六年級我便給她買了智能電話。
我沒有特別規管在家上網的時間,兩個孩子都會出現一般年輕人的情況,兒子初中時,我就常常看見他玩網上遊戲,我的立場是不會買任何電子遊戲給他,他只能玩網上免費的遊戲,玩久了他就不玩了,轉移上網認識世界大事。我女兒是社交能手,相識滿天下,她不玩網上遊戲,可是常常手機不離手,要與各方友好溝通,與及看她鍾情的劇集。對於她,我只是提醒她要注意健康。
基本上,兩個孩子都能夠自由在家上網,看他們想看的,做他們想做的,時間不限。可能對於一些家長來說,這樣好像太自由,應該稍加管束。這個我也不反對,但我就是好奇:為甚麼我給他們這麼大的自由度,他們卻沒有沉溺呢?他們仍然能過着健康正常的學生生活,把自己的學業及課外活動管理得很好。

我左思右想,得出以下的結論:只要從小建立孩子各方面的興趣和能力,讓他們的生活有不同層面的滿足感和樂趣,並且自小建立獨立自主的性格,他們自然能夠好好管理自己的人生,包括上網。
(作者何慧明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學士、碩士及哲學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基督教研究文憑。 曾任全職社工、全職媽媽、 全職義工、全職博士生;現職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
(圖片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