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殺手之一,發病率持續上升,由2000年約2,000宗大幅飆升逾一倍至2018年的4,600多宗,每年逾700人死亡。當中「較惡」的HER2型乳癌約佔20%,由於其癌細胞生長及擴散速度較快,復發率及死亡率亦較高。臨床腫瘤科陳穎樂醫生認為,香港至今尚未將術後雙標靶治療納入藥物名冊,勢必影響醫生的治療決定,因此建議政府應盡快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將術後雙標靶藥物納入常規治療,並為患者提供醫療的資助。
陳醫生表示,最新國際研究顯示,針對高復發風險的HER2型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採用「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 + 帕妥珠單抗 (pertuzumab) + 化療」的雙標靶藥物組合,比單標靶更有效減低復發或死亡風險達28%。
她進一步引述資料,指中國、英國、德國、瑞士及意大利等多個國家自2018年開始均已將雙標靶藥物組合納入常規治療並提供援助。
反觀現時本港HER2型乳癌患者的常規輔助治療為採用1年的單一標靶藥物曲妥珠單抗 (trastuzumab) 配合化學治療,以消滅體內的癌細胞、降低復發或擴散的可能性。但陳穎樂醫生指出,根據長達10年的大型追蹤研究顯示,即使接受1年單標靶輔助治療,25 – 30%乳癌患者仍面臨復發或死亡風險,反映威脅仍近在咫尺。
陳穎樂醫生亦指出現時政府的審批流程長達1至5年,遠遜患者的期望。據統計,約九成癌症患者確診後首6個月會到公立醫院診治,當新藥物或治療方案未被納入藥物名冊,醫生用藥或會受到限制。
據統計,全港每年平均約有230名早期高危HER2型乳癌患者適合採用雙標靶治療方案,但實際用藥的比例僅約15%。究其原因估計與治療費用有關,而且藥物尚未被納入常規指引,亦會影響醫生的治療決定。
網上問卷調查以探討影響患者選擇的因素
為了解乳癌患者和照顧者對現時治療的認知,並探討影響患者選擇的因素,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於今年5月至6月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並成功收集168份有效問卷,結果發現:
- 32%HER2型乳癌患者未聽過適用於她們的「術後雙標靶治療」,而且不足40%知道所有標靶治療方案
- 大部分受訪者會根據醫生建議 (98%) 和治療費用(85%) 來選擇治療方案,但65%會忽略國際指引
- 結果反映HER2型乳癌患者對治療方案缺乏全面認知,有機會增加治療期間的困惑;醫生根據常規藥物指引的建議最影響患者的治療方案,而經濟問題亦會大大影響乳癌患者和照顧者的治療決定。
患病者感言
47歲的Vicki於2020年7月發現乳房有硬塊,經檢查後確診IIIA期HER2型乳癌,7月下旬在私家醫院接受全乳切除手術。手術完成後,私家腫瘤科醫生詳細地建議了不同的治療方案,然後轉介她到公立醫院接受療程。
由於Vicki已出現淋巴擴散,有較高復發風險,公院醫生接受了私家醫生的建議的首選治療方案,安排她進行術後雙標靶治療組合。同年9月下旬開始接受6次化療 (紫杉醇) 和15次電療,並配合術後雙標靶治療 (共18次,現第12次),另外每天服食荷爾蒙藥。
現時病情已受控制,今年2月已完成副作用較明顯的化療後,返回工作崗位;上司亦諒解情況,安排較輕鬆的文職工作。
就政府在癌症治療上投放的資源,Vicki認為治療費用高昂,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同時患者在公立醫院等候治療的時間也較長。如果政府可增聘更多醫護人員以縮短輪候時間,以及提供更多嶄新及不同種類的治癌藥物,會對患者有實際幫助。現時乳癌非常普遍,她認為政府應與時並進,持續增加資源包括檢查、治療及藥物資助。

(絲敏 / 撰文;圖片及圖表 /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華人乳癌聯盟) 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