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家長過度「教」孩子 適得其反

(特約記者:米雪兒)過往有研究顯示,家長介入孩子的學習和活動,給予指導,能幫助孩子建立認知和情緒管理技能,但美國最近有研究發現,若介入過度,會造成反效果,削弱孩子的行為發展。

有關研究,由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助理教授耶萊娜‧奧布拉多維奇(Jelena Obradovic)帶領進行,研究報告已於3月11日刊登在《家庭心理學期刊》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中。

家長歷時2.5小時與孩子互動

研究人員主要觀察102名,4至6歲幼兒園年齡、來自多個家庭背景的小孩,在史丹福一間實驗室內,投入玩耍、整理玩具及學習新玩意時,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有甚麼行為。

研究團隊將整個歷時兩個半小時的測試過程拍攝下來,然後再逐秒分析家長與孩子的互動,以便研究人員箇中每個微秒的轉變。舉例說,在其中一項25分鐘的活動中,一位參與研究的母親跟從兒子的帶領約13秒,然後有5秒時間停止跟從,再花35秒直接指導兒子。

家長頻密介入 孩子難控制情緒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奧布拉多維奇的團隊發現,孩子就算能恰當地完成任務,但家長若然過於頻密介入,提供指引,加以糾正,提供意見或提問,孩子會比其他任何時候,都較難控制行為和情緒。而在用以衡量延遲滿足感 (delayed gratification)、其他管控功能 ( executive functions)、與控制衝動 (impulse control ) 有關的技能,及專注力轉移的任務上,這些孩子的表現都較差劣。

奧布拉多維奇及其報告共同撰寫人又發現,這種現象出現於不同社會經濟狀況的家庭中。奧布拉多維奇指出:「家長一直被灌輸要尋找各種方法讓自己去介入,就算孩子積極按照要求玩耍或執行任務。但太多直接介入的代價,就是孩子控制自己專注力、行為及情緒的能力。而當家長容讓孩子在彼此的互動中作出主導,孩子反而能學會自我管制的技能,建立獨立能力。」

宜找適切介入孩子活動的方法

她強調,有關研究報告並非要批評家長的做法,因為當孩子不專心做好事情,違反一些守則,或需要指導時,家長便要適切介入。不過家長必須注意這類「可教導時刻」( teachable moments )是有發揮作用的時限,孩子有時是需要獨自處理事情,要被容許作主導。

找出正確的平衡方式去參與孩子的活動,對處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的成長,尤其重要。因為孩子將來升讀小學的日子,頗具挑戰,屆時孩子被預期能夠在沒有家長從旁直接幫助下,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行為。「這真的是個重要的轉變,家長一定要學會抽離。」

(圖片 / 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Stanford-led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letting kids take the lead

Learning to let go: Parental over-engagement predicts poorer self-regulation in kindergartner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