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20年前後的兩天,我撰寫好第15篇《少年夢想「家」》,亦是這系列的最後一篇故事。經過一番思量,雖已少年不再,我最後決定讓自己也來當個配角,再說說為何當初會撰寫這個專欄。
原生家庭對我個人的影響
我就讀初中時,爸媽離婚了。媽媽帶着我和小學階段的弟弟,由新界搬往港島展開「新生活」。在這世代的眼光中—離婚—並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當年,媽媽曾反覆地問我,父母離婚對你會有影響嗎?説真的,咒駡聲、吵架聲、哭泣聲、破碎聲⋯⋯其實我不想再聽到了;仇視敵人的目光、吞聲忍氣的表情、魚缸爆裂的畫面⋯⋯我也不要再看見了。當時13、14歳的我,故作老成地說:「與其每天吵鬧,如果離婚可以令大家快樂些,我寧可你們分開好了。」
怎料,在一個8號風球的晚上,家中舊式玻璃窗戶被烈吹破而媽媽又不知所措的時候,我就特別想念爸爸!媽媽曾不許我們告訴爸爸居住地點,也禁止我們作任何形式的聯絡。有一次,我因為太思念爸爸,偷偷地給他撥了個電話,卻不慎給媽媽發現,結果我被她狠狠的駡了一句:「你竟然出賣我!」作為女兒,委屈感覺,仍深刻記住。
原生家庭,對我個人有甚麼影響?我害怕嘈吵聲音、我做事很決斷、我逃避跟媽媽溝通、我不懂對人溫柔,我思考為人父母應有的角色。

兩個原生家庭對我新家庭的影響
可能爸爸有賭博的壞習慣,所以媽媽比較緊張金錢吧!也可能是爸爸過於單純,才會屢次被損友騙去錢財吧!作為女性,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做的,或許就是盡力灌輸自己兒女要「有個錢傍身」和「要有樓係手」的觀念吧!
或許因為大舅舅是個比較冷酷又會計算的人,所以媽媽從來不會與人敞開心懷地相處。無論對任何人,或是做甚麼事,都一定有所保留。
誰不知,我遇上了對用錢沒怎樣計較的男人,我嫁了認為沒必要自置物業的情人。不過,面對着他喜歡開懷交談的家人,原本不太懂與人溝通的我,則嘗試放開心懷,學習去跟人搭訕起來。兩個原生家庭,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後來加上我倆孩子們的出生,日常生活細節上,可想像彼此起伏地產生出的各種化學作用。
兩個原生家庭,對我的新家庭有甚麼影響?過去十多年,有如被巨石擲散過,亦有如被洪水淹沒過。我搞清楚了,家𣎴是計算的地方,「錢」絕不能行先,「關係」才是大前提。我重新學習溝通:兩代的溝通、夫妻的溝通、親子的溝通,我跟自己的溝通。原生家庭觀念還真夠利害,無論你如何努力的把它揮走,它卻像是潛藏了的,總會在你不為意時又露出個頭來⋯⋯直至今天,我偶爾還需奮力對抗它和接受他的它。

想當父母的當真正的父母
撰寫《少年夢想「家」》的第一大原因,是想藉着一系列真實故事,去告訴現在為人父母的,原生家庭對孩子可以造成的一生的影響。其中一篇當體育女記者的Edith説過,家庭能完整最好,一家人有甚麼事不能好好商量呢?我十分認同。父母離異,對兒女怎會沒影響?我再來加個意見,這世上並沒有「完美」的另一半,婚姻這回事,就是要互相去幫助大家變得更「完整」啊!你沒看錯,我説的是「完整」,不是「完美」,英文就是Complete,不是Perfect。這二人「完整」的發展過程,有快有慢,時好時壞,有進有退,乃人之常情。那麼,我們還在計較甚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