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屬全球十大最常見癌症,是不容忽視的泌尿科疾病。中大醫學院發表兩大研究發現,其一是膀胱癌與吸煙和經濟能力息息相關,其二是中大團隊聯同國際泌尿科專家共同制訂「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的臨床指引,為膀胱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手術治療方案。

膀胱癌患者多為年長人士且易復發
膀胱癌於全球最常見癌症排第10位,每年約有55萬宗新症。在香港,每年平均約有400宗新症,常見於55歲到70歲的人士。膀胱癌多數於早期確診,患者通常因為小便帶血而求診,但不帶痛楚。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教授及中大何善衡泌尿中心主任吳志輝教授表示:「由於膀胱癌在香港不在十大癌症之列,所以相對肺癌、乳癌或大腸癌,一般鮮有提及。但此疾病復發率高,而且患者多為年長人士,所以我們認為有需要進行流行病學和治療等多方面研究,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
吸煙是導致全球膀胱癌的主要因素
中大醫學院黃至生教授表示:「煙草內含大量有害致癌物質,這些物質可能在尿液中積聚並損害膀胱內壁,增加患癌的風險。較早已有國際研究表明,吸煙是膀胱癌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令患癌風險増加約50%,並會影響膀胱癌的病情進展。」
吳志輝教授補充:「『停止吸煙』是預防膀胱癌的首要原則。世界衞生組織早前為解決吸煙問題定下全球目標,期望在2025年將15歲或以上群組的吸煙率降低三成。希望在全球共同努力戒煙的影響下,能有助減輕膀胱癌對治療資源造成的長遠負擔。」
膀胱癌與經濟能力的關係
研究團隊透過分析全球不同的癌症數據庫, 發現全球各地的膀胱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頗大差異。歐洲國家對膀胱癌有較多認知及病發早期便發現,故此腫瘤治療效果較好,死亡率亦較低。亞洲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病人獲得公共醫療服務的機會可能有限,因而缺乏獲得先進腫瘤治療的機會,長遠而言有礙癌症控制。隨著亞洲人口的老齡化,有需要更迫切地妥善分配醫療資源。

膀胱癌全新治療方案
膀胱癌患者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膀胱內灌注療法和靶向治療,視乎癌症期數和其他因素而決定治療方案。大多數膀胱癌治療涉及手術,而手術類型則取決於腫瘤大小及病情。

操作及應用「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達成國際共識
在過去十年,泌尿科專家一直探索以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ERBT)作為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的潛在替代方法。ERBT出現於1980年代,能將腫瘤一整塊切除,更好地對腫瘤切緣進行組織學評估,並避免把腫瘤切割分散,以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由於ERBT過程較TURBT更精密及易於操控,膀胱穿孔的風險亦較低。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助理教授張源津醫生表示:「雖然業界知道ERBT在治療膀胱癌上的優點,但全球仍缺乏相關臨床建議。因此,中大醫學院就ERBT臨床應用進行全面的審查,並提供科學證據,以助泌尿科專家為病人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我們帶領的國際團隊開展了兩輪德菲法問卷調查(Delphi survey),邀請超過100名擁有ERBT經驗的醫療專業人員提供意見。另外,舉行了一次專家會議,共同制定ERBT共識聲明。當中共有99條共識聲明,未來有望成為膀胱癌手術的參考基礎。」
張醫生補充:「共識聲明將為操作ERBT的醫療人員提供指導,並指引研究人員在ERBT相關研究的未來發展。膀胱癌的治療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膀胱癌類型、病史和個人治療偏好。因此,我們建議患者與醫生進行詳細討論,尋找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預防膀胱癌
香港2019年每日吸煙率為10.2%,約有637,900人在統計時有每日吸煙習慣。除了戒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喝水、食用含高抗氧化物的蔬果,都可能有助降低患膀胱癌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