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有辦法】同聲同氣與同理

這一天,她真的生氣了。回到家中,「啪」一聲把書包往床上拋。媽媽看到她這個樣子,忍不住問:「誰把你氣成這樣?」

「老師,動輒就罰咱們,真不公平!」她氣呼呼地跟母親說。

「那就不要管她囉!功課要緊嘛!」然後,媽媽就一溜煙似的消失了。她憋在肚子裡的一股悶氣無處發洩,惟有拿起電話拼命地打給同學,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互訴冤情。

忽然,媽媽拿著一杯白開水,走進房中,「啪」一聲放在她的書桌上。「明明叫你不要談那麼多,好好做功課,聽到了沒有?你這樣講來講去有甚麼用?你……聽到沒有?」

本來,女兒在學校所受的氣,很想回家得到安撫宣洩的渠道。努力跟青春期孩子建立關係的母親,也很想打破這個「僵局」。偏偏,事與願違,是甚麼原故

簡單一句,就是缺乏同理心,所以大家的溝通一直膠著不咬弦。

何謂同理心?就是「穿上別人的鞋子」,設身處地,明白別人的感受。一踏上這一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便會拉近。特別是一個人氣在心頭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而是一把同聲同氣的嘴巴。這也難怪上述例子的女兒,因得不到母親的認同,便轉向同學求助。

活了幾十年的父母,要一下子跟孩子「同聲同理」,說是容易做卻難,因為很多的溝通模式已是積習難改。不過年紀愈小的父母,愈早學習,也愈容易改變。

最近學到一招半式,是很適合年幼的孩子和父母學習的。就是趁著每天下課回家的親子時間,父母先叫孩子告訴你他那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再投入孩子的世界,以他的眼光描述一天的生活。比方說,一位父親便嘗試這樣用孩子的語氣覆述一個星期天的孩子心聲:

「那天,我很早便起床。心想禮拜天真好,可以跟爸爸媽媽出去吃早餐,於是,我便輕輕推開他們的房門。發現爸爸的鼻鼾聲很大,我大叫了一聲『爸』,他竟然揮手叫我離開房間,我很難過,也很失望……」練習愈多,孩子與父母的思想感受更容易融為一體,產生共鳴。

訓練孩子的同理心,除了促進親子關係之外,更可訓練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一個願意投入別人世界,與別人的苦困共鳴的孩子,自然富有同情心,更不愁沒有朋友。而父母在刻意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時候,不妨自問:

1. 我跟孩子的溝通中,是否尊重他的需要感受?有沒有讓他把心中的話說完,還是他說到一半,便被我打斷?

2. 在報章上常讀到一些「樂於助人」的好市民報導,我有跟孩子分享,讓他從中明白助人為快樂之本嗎?

3. 每一次當孩子遭受不公,讓他宣洩感受,情緒平伏後,有否跟他再談事情的處理與對錯?

4. 倘若孩子真的錯了,有否勸導他認錯並改過,而自己的言行也實踐這個榜樣?

不錯,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同聲同氣是先設。但隨著孩子長大,如何從「同聲同理」,過渡至「異聲同理」,是另一個更大的學問。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