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行業】半世紀香燭店 獨特文化漸失傳

下周二正是農曆七月十四,位處旺角鬧市的香燭店「福生祥香莊」亦開始忙碌起來。

在滿是時裝店、食店的花園街一隅,這家已經營超過半世紀的香燭店靜靜佇立,街坊才容易找到。

文化轉變

「福生祥香莊」由店主何太的父母創業,於40年代尾已開始經營,何太形容當年本港民間信仰氣氛濃厚,家家戶戶均有拜祭祖先的習慣,但隨文化轉變,現代香港人對神誕、祭祖不再那麼重視,居住的許多高樓大廈又不允焚香,何太甚至笑言自家五姊妹有三位都是基督徒,家業不論於環境文化層面,抑或家族層面,都逐漸步向黃昏。

但時值七月,何太仍是忙起來。七月「燒街衣」一如「冥界慈善活動」,就是布施遊魂野鬼,因此仍有不少人保有此傳統。

傳統工藝傳承

撇開信仰文化,何太看見造香、紙紮品等工藝也不易傳承。早年「福生祥」曾出產自家製香燭,何太還記得小時候看師傅在搓香的情景,「以前師傅就在後面閣樓造香,前面是店面,閣樓同時又是貨倉、我們九兄弟姊妹生活玩耍的地,所以會見師父整個造香過程。」

她形容師資把有色香粉、樹膠混和,和上面粉,搓在竹上,就成了自家製香燭。惜及至80年初,已全面變成國內批發。目前仍懂造香的老師父多已七、八十歲,造香手藝接近失傳,紙紮品的手藝則多轉移到國內,本地的亦已絕跡。

現店內的香燭紙紮品均從國內廠商入貨

何太指一年中最旺月份就是正月、四月清明、七月盂蘭節、八月中秋節、九月重陽節,其他月份只有零星家中仍有祭祀習慣的顧客。她自認「喜歡工作多過旅行」,要去旅行休息不如掌掌店,清閒時看看電視更舒服。

踏入農曆七月店面也更多顧客,主要選擇俗稱「街衣」的觀音衣、元寶、溪錢、金銀、陰司紙、七色彩紙普通、壇香及紅燭等

她亦不打算讓孩子接手,明白這行業都不容易承繼,現只打算自己能做多久是多久。

(盧珺鈺/採訪報導)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