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ry Lam家藏過千桌遊,工餘時間於網台擔任主持,向聽眾介紹不同桌遊。在Garry而言,沒有一種遊戲堪比桌遊主題多變,在遊戲之中有機會學習歷史、訓練思考,甚至認識社會運作。他更為家長給出小貼士,如何可在家創作「自家桌遊」作為親子活動。
漸趨成熟的桌遊文化
由「戰棋」開始接觸桌遊文化的Garry,自認桌遊發燒友,家藏過千款桌遊,比boardgame café更齊全。他現正職從事IT行業,兼職於網台介紹桌遊,近日更於每集節目完結後贈送一款桌遊予聽眾。

Garry指本港高峰期時有多達40間boardgame café,惟受疫情打撃,現不肯定「存活率」,但仍足夠反映桌遊文化在本港的發展。「Boardgame café不是一般café放兩副棋,而是真的有人『教棋』才計。」本港較老字號的boardgame café「Jolly Thinkers」甚至有辦「導師證書課程」,足見桌遊教育逐漸系統化。
桌遊可成親子溝通工具
疫情期間,孩子停課,父母縱有時間陪著子女,一時間不懂預備什麼節目。避免親子間的話題只剩「追學業進度」,Garry認為桌遊正好保持孩子頭腦靈活度、溝通能力,並加強親子關係。
而親子也是桌遊設計中的常見主題,Garry指部分德國設計的遊戲有一軸心思想:「有哪方面孩子的表現比大人優勝?」追隨孩子的思考模式設計遊戲,把直覺、創意等元素刻意加入遊戲中,可以為親子遊戲造就平衡,「父母(或成年玩家)不用特別『讓賽』遷就孩子,雙方都能享受遊戲過程。」


電子世代時間碎片化
桌遊主題繁多,訪問當天Garry力薦一款關於宗教戰爭的遊戲——「Here I Stand(教改風雲)」,成功把16世紀早期宗教改革一段艱深歷史化成遊戲。假如學歷史、地理、化學……都可化成桌上的一盤遊戲,怎能不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惟Garry同時指出,「Here I Stand」遊戲需約6小時才能完成,對玩家的要求頗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