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運動風潮盛行,不少市民本身甚少運動卻突然頻頻郊遊、行山,致關節負荷大增。有調本發現30-39歲受訪者中,有41%已經出現關節痛。醫生指大部分市民用錯方法保養關節。
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2019年底進行「關節保健認知」的問卷調查,有效樣本為505份,結果發現52%受訪市民有關節或膝頭痛,比例急增3.5倍,重災區為膝頭(76%)及肩部(20%)。
77%受訪者以為關節問題40歲才開始出現,但原來30-39歲受訪者中,有41%已經出現關節痛。
關節痛受訪者中,44%沒有採取任何方法、36%使用止痛貼/藥酒/藥膏等、20%按摩/推拿/針灸、19%服用止痛劑,香港肌肉骨骼痛學會會長李靜芬醫生表示數據反映市民多年來一直用錯方法保養關節,治標不治本。
7成患者不滿現時服用之補充品效果
過往關節痛常見於中老年人士,但隨著運動熱潮普及,運動過勞或缺乏運動均會令關節提早磨損而引起痛楚。要有效預防及改善關節痛,國際指引建議進行帶氧健身訓練、肌肉強化運動、減重,以及採取有效的營養補充。
是次調查同時發現33%使用補充劑的受訪者中,57%服用葡萄糖胺、42%服用鈣、28%服用魚油,但成效的一般及不滿意度比例卻高達67%。
李靜芬解釋,軟骨磨蝕是關節退化的元兇,鈣片雖有效預防骨質疏鬆,但對保護關節未必有直接關係,亦不能補充軟骨組織。註冊藥劑師鄭永德亦提醒市民選擇補充劑時,應注意成效及藥理反應,葡萄糖胺和軟骨素未必能舒緩關節不適,魚油主要針對抗炎,並三者均可能與薄血藥有相沖,服用前應咨詢醫生。而近年推出的「生物活性骨膠原蛋白肽BCP」可修補關節軟骨組織,建議患者可按個人需要使用。
(盧珺鈺/採訪報導)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正確資訊 ● 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