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黎丹雯(Tanny)是三孩之母,次子因患上罕見病而影響吞嚥機能甚至智力,終身需要人照顧。
光是做好「母親」一職已殊不簡單,但Tanny還是一位助理校長,三十多年來投身小學教育、家長教育工作從未停息,還有十多年時間要兼顧工餘進修。
聽起來匪夷所思的時間管理,Tanny卻一派輕鬆自若,她甚至認為母親擁有自己的生活,才更能欣賞到孩子帶給自己的驚喜。
拒為孩子設計前路 享受自由發展的驚喜
Tanny作為母親,問到對孩子的期望,她多次強調「快樂」。她形容成績獎項皆虛,親子關係為實。她強調想與孩子享受關係,而不想因追趕成績而衝突。
在自由發展下,聰明的長女和幼女的學業都無須擔心。長女於中六之後便於美國升學,幼女也於加拿大就學。長女剛與美國人丈夫成婚,準備在美國生活,幼女也大有機會在加拿大就業。Tanny會捨不得女兒嗎?她爽快地回答:「我攬住她們在身邊都無用!放她們高飛,她們才有驚喜給我。」


長女在Tanny的形容中,視野寬廣、有獨立主見,相識滿天下,與不同國籍、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交朋友;幼女一個身型嬌小的華人女生,要在加拿大與白人競爭,卻仍得大型企業青睞。這是Tanny始料未及的,也是她的放手換兒女自由發展的結果。
特殊孩子非負累 照樣培訓獨立
Tanny還有一個因先天病變而致中度智障,有吞嚥困難和發展遲緩的次子。她回憶起他小時候親自為他插喉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我也曾傷心,覺得孩子可憐,因為給予同樣的資源,姊妹們可高飛,他卻可能連自理也有一定困難。」
然而Tanny並未有因這些先天限制,而放棄培訓兒子獨立。她稱在本地的病人家屬互助組織中,接觸到十個左右與兒子患同一罕見病的孩子,當中數他28歲的兒子年紀最大,但發展卻是最好的。
「有次家屬組的其他家長來我們家,我帶着兒子去接她們,她們見我竟然沒有牽着兒子,都感難以置信!」Tanny輕鬆解釋,其實她要求兒子自小就自己走路,除了過馬路,其他時間都不會牽着他。「我常跟他說『家姐和妹妹都長大了,要自立了,你也要學自立。』我要我的孩子知道自己一點也不淒涼,他一樣可以快樂和有朋友,他不是一個負累。」
不會因孩子失去自己
三孩之母,再加上其中一位是特殊需要孩子,很多人都認為Tanny「應該」做個全職媽媽,哪來那麼多時間兼顧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