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都在港的Iris,提早退休攻讀博士學位,因而於去年獨自赴英。在今年初香港開始爆發新冠肺炎疫症後,她一度因自己只能「隔岸觀火」而焦急內疚,及至3月初,疫症突然「殺埋身」,反而香港疫情漸受控。
但Iris依然選擇留在英國,除了研究工作的考慮,還因看見英國人民互助互愛的精神,讓她更有信心在這異國渡過全球疫症大關。
為研究上伯明翰 三天不到全國閉館
Iris從小香港長大,從任職多年的金融業提早退休後,一心投入義務服務,開始人生另一階段。惟於大學當義務教牧助理的過程,發現了個人對基督教教會歷史的興趣,並本身職場培訓而來的資料分析、整理能力,於是決定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教會歷史。她於2018年開始在港的研究,及至去年9月孑然前往英國倫敦完成餘下的研究。
至今年農曆新年期間,新冠狀肺炎肆虐中國,⾹港很快就出現確診個案,當時Iris亦曾經⼀度恐慌,⾮常擔⼼⾹港親友,亦因為⾃⼰⾝處「平安之地」⽽感歉疚。
及至三⽉上旬,疫症卻在歐洲開始蔓延。Iris剛好已大致完成在倫敦的研究⼯作,應前往伯明翰逗留⼀個⽉,進行下一階段研究。然而,在她出發前,意⼤利、法國的確診個案已經⼤增,抵達伯明翰的大學後,研究工作才開始了⼆天半,當地的大學檔案館便開始無限期休館。
研究工作受阻,英國疫情又轉趨嚴峻,但礙於想要完成博士學位,並發現了新的網上資源,Iris於是繼續留守伯明翰工作。

政府仍堅持有病才戴口罩
Iris形容在農曆新年時,她身處的國際學院中,中國人同學已紛紛開始訂口罩,但其他國籍的同學還是不太擔心,還會慰問來自香港和國內的同學。她一度也為在港家人擔心,想在英國搜購口罩,然而口罩在英國一向是被視為醫護人員的用品,在坊間難買到。
即便偶爾有店在賣口罩,她稱價格驚人,由20英鎊(約190港幣)一盒口罩,一直升到40英鎊(約380港幣),最後甚至全面斷市。「我由倫敦坐火車到伯明翰,也只挾著5個倫敦教會送贈的口罩。」這5個口罩Iris一直用了三周,即使明知無效,也只得是清洗重用,聊以心理安慰。幸三周後她又得到了友人相贈一盒口罩。
她指英國人也是在3月上旬政府宣布國民需保持社交距離後,才開始緊張。但目前政府仍宣稱「有病徵才需要戴口罩」,Iris自言不信這套,乘坐交通工具或去人多地方一定戴口罩。
她亦坦言在英國會有歧視的狀況,英國人看見她戴口罩會避開,「這應是因為他們覺得有病才會戴口罩,所以你病了為何還出街咁自私呢?這是他們不喜歡戴口罩的人的原因。」
英國就業人士獲政府八成工資補貼
現英國政府要國民除非是為了購買必須的食物、藥物,或每天外出做一次運動外,其餘時間都得留家,在外也須與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此一來必定影響各行各業的工作,然而Iris指英國政府保障了所有就業人士有八成工資,並繼續保持各提供食物的商店運作。她認為能保住就業、保住食物供應,其實人民就可以面對難關。
她亦強調英國的新聞工作者非常專業。在3月初其實英國也一度出現「搶廁紙潮」,但當地新聞報導會理性分析事件讓國民重歸冷靜。「報導上指出其實廁紙並沒有短缺,只因體積較大,假設貨架上只夠空間擺十條廁紙,貨架容易變空蕩,引起恐慌。同樣情況發生在罐頭上的話,貨架就沒那麼容易變空便沒恐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