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聚令」下,不少食肆縮短營業時間,向悽身於通宵營業快餐店的無家者出現安身危機。兩地隔離條例更迫使遷居國內的港人,為保香港的工作而放棄過境回家,成無家狀態。
許多人想像無家者都是無業、無親屬的人,在街上乞討度日,無家者協會高級外展主任陳文珊卻糾正道:「其實50%以上的無家者是有工作的,甚至有老婆仔女。而且日常梳洗衛生與一般人無異,從外表不一定分辨得出無家者。」
疫症來襲 新無家者湧現
陳文珊指大部分無家者屬於低教育水平的勞動人口,難以負擔高昂租金,部分有妻兒的無家者只能為家人租一個床位,自己則選擇於街上或24小時快餐店休息。梳洗等日常衛生問題也會到體育館處理,而疫症期間體育館關閉,他們仍會用濕紙巾擦身,部份甚至能用公廁的冷水洗澡。
除了租金問題,陳文珊進一步解釋也有人是因本身的賭癮、毒癮致無法與家人相處而選擇露宿。而近日疫情關係,陳文珊發現有一批新的「無家者」。
他們因為租金較便宜,租住國內的房子,但工作仍在港,每天就來回中港兩地。但隨著疫情緊張,兩地都有14天隔離政策,「如果一來一回,需被隔離28日,這批人為保工作,被迫留港,沒有住宿的地方而成了臨時無家者」。
經濟蕭條 更多人面臨「無家狀態」
在上月25日開始麥當勞暫停晚市堂食的2周,無家者情況更形嚴峻。陳文珊指部分無家者只得在附近公園流連至清晨快餐店開門。
然而即使麥當勞於本月8日重新恢復晚市堂食服務,無家者的安身危機仍未解除。因不少本來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改為服務至凌晨12時,本來散在不同分店的無家者,一下子要集中在區內某一兩間維持通宵營業的店,但在「限聚令」下,店面未必有足夠空間。
此外,陳文珊指無家者的生計才是最大憂慮。「(機構所接觸的)無家者多為55-65歲,從究飲食、建築、運輸等勞動工作的人口,經濟不景下,許多無家者已告失業,還將有好些本來勉強可以負擔一間劏房租金的人士,因沒有收入而再無容身之所,進入『無家狀態』。」
無家者協會自疫症爆發,未停止服務,率義工繼續外展服務。
面書呼籲 良心業主暫借單位
然而陳文珊指社會上仍不乏熱心人,由疫情爆發至今,無家者協會沒停止過服務,甚至大量增加外展次數,要尋找因抗疫措施受影響的無家者。
「我們(協會)在面書專頁上發文徵集社區資源,馬上一呼百應,有義工為我們做『車手』,載著外展同事到處找尋需要幫助的無家者,又送上大量防疫物資,甚至有不同社區的良心業主出讓名下單位,予無家者暫住。」她亦呼籲大眾在街看見無家者,不防遞上防疫物或水和食物,加上簡單的問候和打氣,遇上需要支援的無家者,也可盡快與無家者協會聯絡。
(盧珺鈺/採訪報導)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正確資訊 ● 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