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收看某大電視台關於香港人異地情緣的節目, 講述一位香港男生嫁到法國的同性婚姻。那50多歲的法籍丈夫原本已婚,有一對成年的子女,但他心底裏一直是喜歡男性。在社會文化及父母的壓力下,他一直壓抑其性取向,最終20多年後也離婚收場。在鏡頭前,兩位主角真摯地表達對同性婚姻的釋懷及滿足, 呈現一種衝破傳統枷鎖,覓得意中人的浪漫情懷。
然而,這節目只呈現愛情故事的浪漫時刻,讓人有一種觀感,同性戀傾向是與生俱來,抑壓這種傾向只會破壞人生的幸福。但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指出, 心理性別是因各種生理、心理 和人際關係多種因素的互動而成。除生理因素外,以上兩位主角在成長路上 曾否遇到一些影響心理社交發展的地方 , 似乎也未有深入地探討。
「分離和個體化」的過程
其中一個重要影響心理性別發展的因素是父母與子女的相處關係。父親是兒子而母親是女兒早期性別認同的關鍵人物。在孩子一至三歲,父母必須與子女建立健康的情感依附關係(emotional attachment )。到孩子兩歲時會經歷一個稱為 「分離和個體化」(separation and individuation)的過程。即是孩子脫離原始照顧者的過程中,學習獨立, 獲得早期的自主感。
自嬰兒起,母親是兒女的照顧者,女孩在母親的身上找到性別認同,但男孩到兩歲時學習情感上獨立,因為男孩要從母親的情感依附中走出來,與父親建立健康的情感依附關係,才會自然地認同父親的性別及模仿父親, 所以父親在這階段的任務非常重要。父親需要介入接手而母親要退後放手,父親應盡量利用餵食、洗澡、摟抱、遊戲、同睡的機會與兒子有親密接觸。我感恩我在兒子1至4歲間,我全時間讀書,兒子的起居生活主要由我照顧,我成為兒子最主要的照顧者。但沒有我這麽幸運的爸爸,需刻意撥出時間與兒子親密接觸。
若這階段父親因故不能在身邊或情感上讓兒子依附,又或當兒子多次嘗試依附父親卻失敗,情感受到傷害,為了減低被父親拒絕的難過,便重新依附於母親,於是與母親過份親近及認同,會變得言行女性化,缺乏對本身性別的認知,長大後會有渴望吸引同性的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