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症,除了掀起恐慌,也喚醒了不少人對弱勢的愛心,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正是單親家庭。從2015年起,成立機構與離異家庭同行的馮小珏姑娘,卻意欲打破刻板印象:「其實單親家庭一點不『弱』,他們都有很強的能力,特別是適當的陪伴、同行過後,他們更能發揮本來的『強』。」
在神學院修讀「婚姻輔導學」的馮小珏,在實習期間接觸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個10歲的女孩被一個24歲的男生強姦,一個11歲的孩子要親手解下自殺的媽媽……」她憶述自己被激發要關心離異家庭的過程,感覺仍歷歷在目,深感這些無人關顧的孩子,需要被看見。
於是她便成立機構,正式開展她關懷離異家庭的工作,成為「風雨同路人基督教家庭事工」的創辦人。
別強迫傷痛「消失」
馮小珏覺得社會對這些家庭的需要大有誤解,或誤認為輔導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離異的過程中,肯定有情緒,即使在接受適度的輔導過後,也不代表傷痛會消失。「一般夫妻,其中一方跟孩子吵架,會有配偶配合,但單親家長沒有。」她指在最近疫情影響下,孩子停課,許多單親家長就與孩子作「困獸之鬥」,彼此都情緒爆發。
「單親爸爸如何處理發育期女兒的需要?這已是一大課題,爸爸如何陪伴女兒迎接經期?買胸圍?就算某些爸爸會接受到,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還有最直接的經濟需要,本來兩人一起工作,現在只剩一人養家,單親家庭的經濟壓力可想而知。
馮小珏直言,這些狀況就算接受完輔導也不會改變,她指出我們必須承認,離異家庭確實在婚姻狀況上、家庭結構上發生了改變,產生了限制,不能認為他們接受支援了就「應該要OK」。
單親家庭有限制 但非弱者
縱有限制,馮小珏在陪伴離異家庭的過程,一直著重建立他們「自我能力感」。她會邀請已走過最痛苦階段的離異家長,成為機構的義工,與其他剛面對沉痛的朋友同行。「單親家庭、離異者,本身已感覺被拋棄,看低自己,但我更要讓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幫人,而不是只能等人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