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已成現代國家的危機,除了經濟壓力導致夫婦不敢生小孩,也有許多人深怕失去單身時的自由,因此也不願踏入認為婚姻的「墳墓」。不過,一項調查顯示,渴望建立家庭的人比單身主義者來的要快樂。
有結婚及生孩子的想法已比大多數人更幸福
作者詹姆斯·麥奎維(James McQuivey)指,一份訪問千多名已、未婚男女,問及他們情感上親密關係、性忠誠和孩子的重要性高低時,(作者稱這3項指標綜合值為「對傳統家庭的渴望」值)。他發現,無論受訪者是已婚或育有子女,在該指標上得分較高的人,都能獲得更大的幸福感,和整體生活滿意度。
麥奎維(McQuivey)並指出,單只是有與異性結婚並繁衍下一代的想法,就已經比大多數人更幸福了。他補充,只要邁向以建立家庭為目標時,其幸福感就會躍升。換句話說,與結婚和生孩子注定要遭受苦難的論點相反,養家糊口是有史以來最有效的訓練關懷他人的手段之一。心理學的基石是以他人為中心帶給人類幸福。
喜歡養狗多過生兒育女
根據《Christian Headlines》報導,幾年前,美國人傾向養狗代替生小孩,根據Statista網站的統計,今日美國有9000萬隻狗,而2000年只有6800萬隻,擁有寵物的美國家庭比例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相較之下,全國有超過7300萬兒童。這聽起來仍然很多,但比起在1960年,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不到18歲少了太多。根據政府的預測,到2050年,兒童將佔不到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文章指,美國少子化跟出生率下降與結婚率下降有關。事實上,少子化也造成幸福感的下降。根據 2018年的社會綜合調查發現,現今美國人相較於過去幾十年前的人比,更加痛苦。
人類是一種「意義動物」,我們會本能(或習慣)的在每一個事件中找到意義,我們也會本能的為自己的行為找到意義。這一機制能促使我們更積極的做出有利於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而這些所謂的「意義」亦即「比你自己更重要的東西」,例如,當你幫助了家人,亦或因着自己的付出讓兒女健康平安的成長等 ,你會覺得這些事情很有意義。因此渴望家庭生活的人的幸福感,或許一部分是來自了解到自己是在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米妮/綜合報導、圖片/pixabay免費圖片庫)
延伸閱讀
Is the Desire to Bond and Procreate, By Itself, Linked to Happiness?
The Pursuit of Family: Just Wanting it Makes You Happ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