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墟市檔口,帶動了橫跨四、五十年的三代情。劉家善是十兄弟姊妹中的孻女,在有記憶以來,父母便是擺賣豬肉維生的小販,小小家善只記得父母凌晨四點就要外出,晚上才能回來,連煮晚飯也要兄姊代勞。本來生疏淡薄的回憶,卻因家善近年參與民間墟市而重溫,更開啟了她與女兒的另一段兩代墟市情。
近年每到年底,不同民間團體都會發起墟市,讓市民擺賣自己的小工藝或特色小食。劉家善參與墟市才幾年,但原來她的父母正是早期持小販牌擺賣的一群香港人。

同舟共濟人情味
家善憶述小時候的生活,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年代的人情味,她形容那個年代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很近,不單商販之間守望相助,連房東與租客之間也是密切,租客手緊,就幫房東孩子補習抵租,人情味濃厚。
然而那個年代的小販也是不容易的工作,父母早出晚歸,當時人又視商販工作為「拋頭露面」,是低學歷者做的工作。因此家善大部分兄姊都寧可外出工作,只有媽媽、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協助爸爸。及至1978年7月,一場災難更奪走了他們的家庭事業,更奪走了家善的父親。
當天西營盤正街發生塌樓意外,造成3死11傷,家善爸爸是其中一名死者,媽媽、哥哥和姐姐也受到重傷。家業沒了,家善長大後先後到眼鏡廠和醫院工作,漸漸淡忘小時候的回憶。
了解父母
爸爸離世時家善還小,未真正協助過小販生意,加上家中遭逢巨變後,家善變得寡言,故一直沒想過自己是做生意的料。
然而,2009年她首次在港島區接觸墟市,在當時主辦機構的鼓勵下,她玩票性質地參與了,「點知第一次擺檔就賺咗400幾蚊!我好似比其他人更識得氹客開心,於是我就覺得自己可能遺傳咗父母DNA。」家善笑言。就是這樣她重新接觸墟市,並在當中重溫小時候那種檔主間的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