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一套有關世界末日的災難電影。我很喜歡看這類電影,不單因為災難場面震撼,而是往往這類電影都會有一些「患難見真情」的情節,彷彿迫使生活在無災無難的我再思生命最重要的東西。同樣,雖然我看了《明日之後》無數次,但當我再看時,留意到電影描繪一個非常特別的父子感情。
父親是一個氣象學家,他由做研究生開始,已很少陪伴太太及年幼兒子。直至兒子已升上高中,也因為工作原因幾個月才回家一次,家庭旅行也沒有出席,在兒子整個童年,父親好像失蹤了。而令兒子最難忘和深刻的旅程,是跟爸爸一起困在船上10天,雖然似乎很沉悶,卻令爸爸跟兒子相處很久。

男人的語言,是能力和肯定
父親好像沒有盡父親的責任,兒子也因此常常感到失望。雖然如此,父親似乎十分緊張兒子。當他知道兒子的微積分成積不合格,他覺得沒有可能,因為他相信兒子是很聰明的資優生。當他問兒子為何不合格時,兒子說所有算式步驟都在腦中運算,沒有寫出來,於是老師當他抄襲別人答案,因為老師覺得他不可能在腦中運算出來。當爸爸知道後,認同他的兒子,反而批評這老師比兒子不聰明就否定學生能力,認為不可思議。
另一方面,兒子也為到爸爸是出色的氣象學家而感到驕傲,所以當他跟一眾市民困在公共圖書館時,他相信爸爸叫他不要外出的勸告,甚至說服其他人不要外出。雖然他無法完全肯定爸爸的勸告是否正確,但他單單相信父親,覺得爸爸很厲害,所以覺得爸爸值得相信。因此,即使他被找到的機會很少,但他仍然抱持這個信念。

父子感情跟母子感情有一些分別。母子之間會較溫馨,會有很多陪伴和關心。但父子之間多了一種能力上的肯定。如果爸爸肯定兒子某種能力有一定成就,兒子會因此得到更多自信。相反,爸爸也很希望在兒子心目中,成為一個各方面的英雄,令他感到驕傲。
爸爸是子女的英雄
父親對子女來說,扮演着英雄的角色。他可能未必做到媽媽式的陪伴和關心,但卻是子女自信及被保護的安全感的來源。即使當時爸爸只是說了一句:「不要外出,我會來救你」,但沒有說如何找他,但兒子都對此承諾充滿信心,這是一種安全感,或許是子女對「爸爸」與生俱來的倚靠。
不要忘記,他似乎不是一個盡責的「好爸爸」,甚至曾答應會準時駕車接送兒子到機場的承諾也做不到,令兒子失望。他跟其他爸爸一樣,不是超人,有時甚至很糟糕,但當患難來到時,兒子心底裹卻湧現一股對爸爸的原始信任,他仍然是兒子心目中的超人。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