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多宗虐兒個案遭揭發,引起社會關注,防止虐待兒童會剛公布去年過千宗育兒問題求助個案中,近兩成為懷疑虐兒個案,當中八成懷疑施虐者為家庭成員,疑與父母習慣以體罰管教孩子有關。
過去一年防止虐待兒童會推行「求助及親子支援熱線」,並於2018/19年度共接到1,244宗熱線舉報及諮詢服務,當中有211宗(17%)為懷疑虐兒個案,並涉及246名兒童,最多介乎3至5歲,有70人(28%),其次是6至8歲,有56人(23%),年齡在9至11歲也有38人(16%)。從數字顯示介乎3至11歲的兒童是最高危的組別,這個年齡組別包括了學前及小學階段的兒童。
及早求助免釀虐兒
在211宗懷疑虐兒個案中涉及262名懷疑施虐者,當中有207名(79%)都是家庭成員,77名(29%)為母親、54名(21%)涉及父母二人、49名(19%)為父親。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黃翠玲解釋,母親是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有時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便發洩在孩子身上。故黃翠玲鼓勵家長在初步遇到教養問題時便及早求助,可有效避免不當的育兒方式發展為虐兒行為。
會上有參與「忘憂草計劃」之單親媽媽加加,分享受前夫家暴並離婚的經歷,參與計劃後義工美玲關心支援,令加加走出家暴陰霾並更有效與子女溝通,故加加呼籲其他單親媽媽有需要時記得尋求幫助,不用獨力承擔。
加加(左一);美玲(右一)
體罰管教無效應嚴禁
在211宗懷疑虐兒個案中,身體虐待個案的比率佔最高,有112宗(53%),其次分別是多種虐待佔29宗(14%),心理虐待佔28宗(13%),性侵犯佔24宗(11%)及疏忽照顧佔18宗(9%)。
體罰經常被誤以為管教方法之一,可管控及改善兒童的行為,但事實上體罰不單令親子關係疏離,兒童更會學到以暴易暴,嚴重的更足以令兒童受傷甚至死亡。黃翠玲認為應以正面及非暴力方法處理兒童的情緒和行為,體罰是暴力行為,亦違反兒童權利,應全面禁止。
(盧珺鈺/採訪報導)
正確資訊 ● 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