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將於本周三(16日)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有基層團體「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調查發現,逾八成人認為政府應該重新檢討綜援制度,才可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所需。逾三成申領綜援人士認為,即使政府發放多一個月標準金也不能解決經濟困難。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在8月27日至10月11日期間,以網上問卷調查方式訪問132名申領綜援人士,以反映綜援人士居住、工作、醫療及照顧家人的狀況。在居住方面,調查指67.4%受訪者是公屋住戶,20.5%為劏房,其餘則包括村屋、院舍、露宿等。
政府必須重新訂立綜援標準金額
問及對綜援制度意見,81.5%人認為政府需要整體檢討改善綜援;86.3%人認為政府應改善綜援金額每年調整的機制。33.4%的受訪者認為政府發放多一個月標準金也不能解決經濟困難,
組織認為,政府必須立即全面檢討綜援整個釐訂基準,以「基本生活需要調查」來重新訂立綜援標準金額,並重設成人及兒童綜援補助金和特別津貼等,使健全綜援申領者亦可得到基本生活所需。

在會上,今年42歲的「一人綜援戶」林先生透露個人的生活。他說現時住在一間100呎左右的底層唐樓劏房。在房東已有減租,但每月租金仍需要2300元,超出租金津貼約600元;加上水電費用,每個月都只能用基本生活津貼來填數,生活苦不堪言,常常需要去麥當勞吃別人留下的「二手飯」。
綜援戶林先生指已放低尊嚴仍生活艱難
林先生曾試過洗碗、便利店店員、校工等多份工作,但因為不能久立,加上常年流鼻水而不能長做。他並哭訴自己輪候公屋已10年仍未上樓,自己也希望進修技能擺脫綜援。他強調自己已放低所有尊嚴,亦都好努力,但沒有感到政府關心他。
林先生早前曾因精神問題,需由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介入幫助,但後來因不希望家人知道而中斷治療;除了長年有腳患外,他的口腔、鼻腔亦有問題,但因所患疾病不受豁免,只能求助政府機構外的中醫,每月醫藥費不在豁免範圍內,只能自己承擔。
他表示,現時的租金津貼,無法反映真實綜援人士需要的情況,自己想脫離現在的困境,但難以學習技能養活自己,但苦於無費用支撐。
調查數字顯示,去年有56%的綜援戶私樓租戶超租津,且金額愈來愈高,現時租津機制已經脫離市場狀況,令不少人需要以基本生活開支補貼租金。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成員李芝融表示,超租津也令林先生一類的人士壓力很大,他指,林先生一年只能買1、2件新衣服,其他只能「執舊衫」,儘管腿腳不便,早前搬屋林先生,亦只能靠手推車將家具一件件送上3樓。
在居住方面,捍衛綜援權利大聯盟成員毛卓賢表示,現在綜援人士大多低租金租樓,環境惡劣,經常需要搬遷。聯盟組織幹事李芝融指,去年有超過56%綜援人士面對私樓超租津的狀況,需要用基本生活開支補貼租金,不少人遇到業主逼遷、加租等狀況不得不考慮搬家。
重訂現時租金津貼最高金額基準
根據調查所得,67.4%受訪者是公屋住戶,20.5%為劏房,另外則包括村屋、院舍、露宿等,當中31.1%人士介乎1886元至3795元,更有41.7%人士月租低於1885元。
聯盟認為,政府應該根據1996年綜援計畫檢討報告訂立的原則,以現時租住私樓的九成綜援家庭實際繳交的租金,重新訂立現時租金津貼的最高金額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