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半夜,一群小丑騎著電單車帶著一批禮物,來到深水埗元洲邨公園。他們向散落在公園未回家的南亞裔小朋友派禮物,用英文表演精彩的故事。有時談夢想,有時談愛心。當中,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嬰,才剛一歲。她叫何萊。何萊的父母,同時是這小丑團隊和電單車派禮物團隊的搞手。他們說:「女兒從小要學懂分享,因為她本來就是上帝給我們寶貴的禮物。」

何萊的父親何家樂(Ricky),太太黎卓瑩(Keiyan)。他們在一個電單車會中認識,偶然的周末,他們會和其他車友一起在香港各大小公路遊車河,食糖水。太太帶著未信的丈夫信耶穌,結婚,並計劃著生兒育女。豈料這一等,過山車的五年,為他們生命帶來翻天的改變。
先在教會辦起小丑班
第一個改變,就是教會要搬,由中產區青衣一下子搬到長沙灣。「教會鼓勵我們進入社區,認識居民,又叫我們想想自己本身有甚麼技能可以發揮。我第一時間就想起那個15年前的小丑班同學,是否可以派上用場?」卓瑩說著:「於是搵返那個久違了的whatsapp谷,相約舊同學來籌備。」

卓瑩如此就在教會辦起小丑班來,而她的老公這樣就成為第一批小丑班學生。家樂說:「初時每個禮拜一次,上咗3個月,教咗少少化妝、形體、講故事的方法,之後就係自學。」
原來小丑不能太接近小朋友
他們這個小團隊,行動初期膽粗粗就走入深水埗的公園表演,初時兩個小丑裝扮的人走入公園,就有保安員走過來望,他們小心翼翼的完成表演,卓瑩說:「做完之後佢走埋來講,你地唔好派嘢,唔好收錢,否則我哋會趕你地走。」
小試牛刀成功之後,就是磨刀的階段。家樂承認,一邊做一邊發覺自己好多嘢可以改善。他說:「例如我地初時無為意,化住小丑個妝同小朋友接觸,點知佢喊晒咁。後來同返老師講呢件事,原來我哋唔可以太近小朋友,特別係好細個的小朋友,佢地會好驚。」
另一個困難就是資源。卓瑩喜歡創作,以前做過平面設計,但她說其實最想做兒童節目撰稿員,小丑故事創作對她來說是最好的工作,但最難的是尋求物資。她說:「我哋初時乜嘢都冇,就會問下有冇教友有啲衫唔要,於是有個家長畀左兩件佢啲小朋友喺幼稚園扮太空人的太空衣畀我哋,仲要係全套咁,我就用太空人做主題,度個故事出來。」
義派禮物與小丑表演結合
同一時間,二人除了做小丑,有時又會在電單車車會中做義務運回收物資的義工。於是他們忽發奇想,說不如將兩件事結合,將物資義騎到公園給小朋友,他們可以看表演,看完又有禮物收。當然,過程中有很多有趣的磨合點。
卓瑩說:「班義騎師兄平時搬嘢乜都得,(颱風)山竹打完之後幫手搬樹都得,但係派禮物畀小朋友,仲要係夜晚,大家都未試過。佢地做呢啲義工對住小朋友要忍住唔講粗口。」過程中他們亦發現原來社會有很多少數族裔的兒童,半夜三更在公園遊離朗蕩,十分希望透過表演和小禮物,給予他們心靈的溫暖。
如此,卓瑩和家樂就一邊做義務工作,一邊計劃着孩子的到來,可遲遲都未能懷孕的卓瑩幾度放棄生育計劃。卓瑩說:「試過曾經有過外地來的牧師為我祈禱,佢唔認識我,但係一埋來就話我會有個孩子,仲幫佢改埋名。點知過左一年,同樣乜都冇。」

卓瑩死心之時,決定重投校園讀神學,加上義騎和小丑的事務已令他忙得不可開交,豈料神奇事發生:「牧師一年後再返來,我都無乜期望,但大家推我叫我搵佢幫我再祈禱。今次牧師再冇為我要懷孕祈禱。其實我就一早死左心,點知原來祈禱的時候,我已經有咗何萊。」
以為自己不會懷孕 誰知早有安排
卓瑩和家樂均相信,女兒的到來是因為信仰的緣故,同時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不同的義務工作,接觸到社區,所以卓瑩很便決定不會因為懷孕和照顧何萊,放棄這些工作。她甚至將孩子帶進現場,成為隊員,並且已經出過場,做小丑故事中的角色。
卓瑩說:「我哋有一次做聖經故事,講所羅門審案,就係有兩個婦人來話個仔係自己嗰個故事,所羅門話要將個BB斬開一人一半,個BB就係由何萊做,佢好乖呀,好安靜,完咗之後我哋請現場的小朋友投票,大家個個都話BB係最佳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