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政府以致大眾對精神病康復者家屬的關注極低,家屬關注精神健康聯席發言人指因對大部分家屬而言,家人罹患精神病仍是一種「難言之隱」,更難表達自身需要,且社會資源多集中在康復者身上,以為「病患過得好家人咪冇壓力囉!」然而發言人指家屬的需要遠遠不止於此。
食物及衞生局委託進行的《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的結果反映,精神病在香港甚為普遍,在年齡介乎16歲至75歲的人口當中,一般精神病的一星期患病率為13.3%。換言之,香港每7人便有1人患上焦慮症、抑鬱症或其他情緒病,而每位病患背後至少有1至2位照顧者(多為家屬)。
社會福利署亦委託非政府機構營運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為精神病康復者及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提供地區為本的社區支援服務,然而對家屬的支援暫只有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復元人士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以及一些民間自助組織。
「家人還會憂慮康復者日後是否能獨立生活、這一刻穩定下一刻又會否病發,甚至不少照顧者是年邁的家長,他們自己也有不同身心需要。」有時與康復者衝突,必須先分開一下讓康復者冷靜,「如果是日間就可以落一落街,但半夜時衝突的話,家屬該去哪呢?」發言人道出家屬的連串需要,指這是近兩年才開始慢慢受注意的。
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服務發展主任楊彥琳也指,家屬自助組織在籌款上也面對很大的困難,曾有富商善心欲予捐款,但經過多次溝通,最終對方也堅持捐款只能「直接用在康復者身上」,故未該筆捐款未能投入照顧家屬的資源,甚至也無法聘請員工用。楊彥琳指:「但這是大部捐款者的想法,認為『直接用在康復者身上』才正確,但其實提供服務的職員、甚至照顧者都有需要。」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精神康復者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多年來提供家屬互相支持小組、家屬實務課程等,讓一眾家屬在正確認識精神病上裝備自己,並在情緒上得到支援。每位受過幫助的家屬更有機會接受培訓為「朋輩大使」,以過來人身份向新求助的家屬們分享經驗、給予關心,減輕了前線社工的工作壓力,於是資源中心欲以兼職或有償義工的形式,聘用一些「朋輩大使」為「朋輩工作員」,然而資源不足,現僅設兩位「朋輩工作員」。
現政府正就施政報告搜集各方意見,聯席發言人指已打算提交報告,望政府正視康復者家屬的特殊需要。
(盧珺鈺/採訪報導)
正確資訊 ● 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