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爸爸】家庭主爸Daniel:「教養」無法外判給工人

「無論父或母都有獨特角色,洗衫、煮飯可以『外判』,但管教子女、培養子女安全感等,都是無法『外判』的工作。」

Daniel本來是一個傳統大男人,認為男人只有一項任務:養妻活兒。然而2012年生意上的一場巨變,令這大男人被迫留家,豈料六年時間卻讓他蛻變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家庭主爸」,甘願放輕男人的事業,與太太平分照顧孩子的工作。

「父職」覺醒

育有一子(4歲)一女(9歲)的Daniel,在長女出生時已讓太太辭職當全職媽媽,而自己則更努力地經營自己的貿易生意。「以前很忙,每天都OT,經常要到外地公幹,連周六日都要工作。太太都做全職媽媽了,更自覺要多賺點錢。」Daniel抱持傳統信念,認為讓妻女安心生活就是男人最大任務。

然而2012年,Daniel因為損失了一位大客戶,影響了主要收入,結果被迫放棄辦公室,改為「在家工作」模式。「剛開始時好難過,覺得無法令太太安心做全職媽媽,所以一開始的兩、三年,我是奮鬥的,希望生意重回軌道。」因此Daniel留在家的時間,都是不斷給客戶打電話,談生意。然而Daniel也自知貿易是夕陽行業,也許不是努力就能挽回劣勢。

在家工作的日子,意外令Daniel覺醒父職的重要。

在苦苦掙扎之際,Daniel又偏偏每天目撃著太太與女兒的甜蜜互動,令他漸產生心境變化。「看著太太抱住女兒看故事書、同女兒一齊整蛋糕、一齊游水,我旁觀著有點羨慕,開始參與其中,代表作是幫女兒辦了個生日會,圓了她幼稚園畢業前的一個心願。」

那一刻Daniel忽然覺醒,原來幾歲大的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是如此珍貴,反正大環境似乎也不容他的貿易生意東山再起,於是Daniel決定不再只把家當辦公室,而是認真當個「家庭主爸」。

常有爸媽的孩子有自信

現時當「家庭主爸」已七年的Daniel,仍樂此不疲。他也觀察到女兒的成長跟別人不一樣,「女兒幼稚園時,學校有觀課時間,一般同學只能有工人姐姐或媽媽,甚至沒有人去看,但我女兒就可以有爸媽一起去看她。她主動表現自己,因為知道爸媽都在。」Daniel認為女兒的自信心很強,跟一直有父母陪同成長有關,女兒隨時能找到父母,格外有安全感,因而敢於挑戰。

很多人認為夫妻的分工就是一位主力工作,一位主力照顧孩子,然而Daniel眼中,爸爸和媽媽照顧孩子的角色是非常不同而互補的。「媽媽陪小朋友時提供的是保護、安全感,所以太太會常抱住女兒,但我陪小朋友玩的是較冒險的遊戲,例如騎膊馬,拉著她手原地轉圈,讓她感受離心力……另外,我還會自己動手砌家具,請孩子幫忙,我又會用廢棄的紙皮再造成家庭用品。女兒現在也學著自己動手做。」

除此,Daniel每天最享受的父女時光,就是每早上送她返學、一起食早餐。「女兒會跟我分享她最近喜歡什麼韓星、哪個同學暗戀哪個同學……假如我每天一早要返工的話,恐怕就錯失了這樣陪她成長的機會。」雖然最近女兒開始不讓Daniel牽著手上學了,但他還是慶幸「好在都有得拖左幾年」。

全職爸媽得與失

能全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的確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香港仍很多雙職家庭,是經濟壓力令父母都必須工作。Daniel也坦言太太在約一年前,也確實因為家庭經濟負擔而重返職場,家裡也請了工人姐姐,所以現在他才是主力的照顧孩子的人。

差不多有六年時間,Daniel和太太兩位都沒有全職工作,幼子四年前出生,可想而知經濟壓力。幸而Daniel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的決定,而岳父岳母雖然有擔心,但沒有許多的嘮叨,反而用實際的支援——讓太太回娘家的餐廳兼職幫忙會計工作,時間彈性,可以幫補家計又可以兼顧孩子。

就這樣過了幾年,兩個孩子都相繼入學,日間時間多了,太太才決定重返職場。而Daniel受這幾年「家庭主爸」的生活啟發,亦加入了專門作孩子和家長教育的「香港愛家基金會」。雖然不及以前做生意時的收入,然而他和太太都「賺盡」了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親子時間。

工人姐姐是家務好幫手,但Daniel認為不能把教養孩子的工作「外判」。

「孩子慢慢成長、讀書,真的會很花費,父母很多時不安,會不斷用多些時間換多點錢,照顧孩子就唯有『外判』給工人姐姐。然而,無論父或母都有獨特角色,洗衫、煮飯可以『外判』,但管教子女、培養子女安全感等,都是無法『外判』的工作。」

(盧珺鈺/採訪報導)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