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機,家長以為只是沉迷,沒想到原來有機會是思覺失調。明哥(化名)回憶兒子十多年前也是打機沉溺,及後才發現原來孩子有思覺失調,過程中還有幻聽,更試過濫藥。十幾年的忽視換成十幾年的陪伴,明哥坦言對孩子愧疚不已,幸有同路行一起,分擔情緒和壓力。
明哥育兩子一女,次子由初中開始沉迷打機,無法順利升讀中三。明哥遂送他到英國一年,豈料連英國的班主任也請他退學,輾轉回港讀夜校,僅完成中五。明哥和其他家人一直以為他打機成癮無心向學,故在家中次子也不待見。後期比較嚴重的行為問題,如凌晨兩、三點在廳中來回踱步,也只是令家人感覺怪異,而並未引起進一步關注。
直至一天,趁所有人外出上班時,獨留家中的次子把與兄長共住的板間房拆掉,眾人回家驚訝地看到已被搗毀的木板牆,和一臉淡然的次子,始知事態嚴重。於是三天內找來外展精神科醫生上門出診,醫生直截了當問兒子一句:「你有濫藥嗎?」明哥也還沒來得及反應,兒子已回答:「有。」
幸而兒子並非長期吸食,而且在醫生詢問下,他自己也表示需要幫忙,於是就接受醫院的診治,並確診思覺失調。
後悔忽略兒子 退休全時間照顧
多年以來,明哥和家人只認為次子懶惰,甚至多番指責,沒想到可能次子是受幻聽困擾,而一直以打機逃避。家人無從察覺他的異樣,給予壓力,本身已沉默寡言的次子就更隱藏自己。
明哥決定退休,全時間照顧孩子。
出於愧疚,且也屆退休年齡,於是明哥決定全時間照顧次子,學習多把注意力放在兒子身上,「我常請他食早餐、陪他做運動,知道他喜歡賽車,我明明是擔心也要尊重他,我還要去認識他的朋友,甚至要認識他朋友的家長……」由絲毫不懂兒子的世界,到現在明哥完全掌握兒子的嗜好、圈子、生活節奏等,明哥甚至連兒子中了網上騙案也會馬上知道,好幾次要幫他到「詐騙集團」討回兒子的錢。
「他自己付了錢才講出來,好像是那些『倫敦金』什麼的,我只得踩到上門去追討。」明哥回憶當時還猶有餘悸,他說幸好有法例保護精神病康復者,因為有機會受藥物影響,於是特定情況下可以推翻他們簽署的文件,錢才能討回來。「大把0野要擔心!」明哥苦笑著說,看得出箇中「長憂九十九」的掛慮。
但由什麼也聊不上,到今天連中了騙案也會跟爸爸說,明哥與兒子的關係在生活點滴中逆轉。
近年兒子一大突破是,終在明哥的勸說下獨自入住中途宿舍,學習獨立,雖說半推半就,但也住了一年,有專員為兒子安排工作,現已漸漸穩定,甚至可以自行就業。
別讓精神病傳染 照顧者要先自救
除了認真照顧兒子,明哥也非常刻意的照顧自己,因為在家屬小組中他了解到「精神病也可傳染」。「好多病患家庭都是『一盅兩件』,四成照顧者久而久之自己也病發,兩個一齊食藥。」明哥搖頭嘆息。
明哥認為每月一次的家屬小組,可以作為家屬一個很好的支持點,因為按病患類別分配,彼此所承受的壓力可互相共鳴,有相似困難時還可由有經驗的家屬提供建議。
因為自己在家屬組和其他家屬的分享中獲得了支持和力量,現在明哥也致力參與探訪支持,並且勇於分享自己的經驗,盼能支援其他家屬,惟不一定所有家屬都喜歡坦露過去。「我們曾經幫助過好些家屬渡過難關,但事後連電話也再找不著他了。不是人人經過了,也能重新站出來分享。」正因如此,明哥更勇於站出來,並深深感受到在每次分享自己之時,其實也增加了面對未來的力量。
明哥渡過難關,今天自願成為其他家屬的支援,常作經驗分享。
(盧珺鈺/採訪報導)
正確資訊 ● 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