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丈夫不要覺得日間的才是工作,其實回到家,想想如何建立、維繫自己的家庭,才是一個天職。」
十年前當Patrick(吳天送)迎娶一生至愛之時,同一天當上沒血緣的四歲小女孩的父親。在朋友聚會認識現在的太太,Patrick看著她們孤兒寡婦心生憐憫,由憐生愛,不過「繼父」這條路真的不易……
Patrick憶述,決定追求時,反應兩極,欣賞、支持、反對紛陳,即便多年朋友也未必理解。家人的尊重和支持成為Patrick的救命草,以及追求太太的勇氣:「當年如果家族中有任何一位家庭成員不贊成,我想我也不會建立一個再婚家庭。再婚家庭本身已會承受外間不少閒言閒語,只有家人才會是無條件接納和支持,所以家庭的支持是不可或缺。」
成功追求太太後,Patrick最大的任務是得到當時還是兩歲,會對自己「戒備」的小女兒的認可。他說當時還是太太的女朋友牽著女兒的手去街時,女兒疑慮地打量著他;他多聊幾句,小公主就馬上不高興的咕嚕:「這個叔叔怎麼老是霸著媽媽?」
Patrick:「她是我女兒!」
Patrick為向小公主證明自己我不是來搶走媽媽,而是來成為一家人的,於是,每次約會都盡量三人行,見面會先跟小公主打招呼,點菜會先照顧小公主的口味,反正要讓她深刻地感覺被看重,有份,不是外人。Patrick甚至曾對小公主深情告白:「你是媽咪的一部分,我愛媽咪就是愛你。」
在結婚當天,Patrick為讓繼女感受自己不只「娶了媽媽」,也是與她建立一份家人關係,於是在婚姻註冊署除了跟太太交換婚戒和簽婚書,也預備了一條頸鍊給女兒作為信物,親手為她佩帶,也跟女兒簽了一份類似「婚書」的文件,Patrick當日甚至緊張得連續三次簽錯自己的名字!足見他對這份「父女」承諾,一如他對婚約一般慎重。
為繼女戴上與婚戒一樣代表一生承諾的項鍊。
Patrick坦言,對小公主的愛一開始是對太太的愛的延伸,愛屋及烏,或是一份責任,希望太太能相信自己是可以照顧她們母女的人,但直至一次假日戶外親子活動,有一個家長們扮演樹佈景的活動,到尾聲小朋友們起哄,向Patrick丟樹葉,四歲的小公主衝出來攔阻:「這是我的爸爸,只有我能丟他!」Patrick憶述那一幕時,幾度停頓,似乎那份難以筆墨形容的感動仍刻骨銘心,「我很清楚由那一刻起,她不再是『我太太的女兒』,她是我的女兒!」終於在繼女由小六升中,適逢新開始,正式改成Patrick的姓氏,加入吳氏家族。
Patrick:「她的生父不是一個禁忌。」
Patrick面對太太對先夫偶然的思念,或有不舒服,但了解是人之常情。及後太太也親證,自己對女兒和家庭無私的愛,實在蓋過了一切。
Patrick甚至會向小公主介紹她的生父:「每年,我們一家人會向生父掃墓。看見女兒數學成績好,也誇她:『你親生爸爸數學也好叻!你有他遺傳!』」有時,甚至會一家人一起翻看小公主與有生父的合照。儘管生父已在女兒兩歲時離開,女兒對他印象不深,但Patrick覺得子女崇拜父親是無可厚非的:「我不想在我的家中,女兒的生父成為一個禁忌話題,反而她愈細愈要講多些,因為到她長大了,未必能那麼心直口快,到時什麼都收在心,胡思亂想更不好。」
Patrick:「繼女和兒子都一樣重要。」
婚後七年,Patrick太太有喜,小公主多了一個母異父的弟弟。「在兒子未出生時,我都好擔心自己會偏心,甚至形成一種壓力,經常提醒自己!」
也許又是因為一份慎重,在幼子出生前、後,Patrick花了不少心思讓女兒接納這個新生命。
同母異父的小姊弟感情一樣好。
除了及早預告,Patrick邀請女兒每周都一起聽產前講座,買專屬奶樽給她,告訴她:「這個奶樽只有你能用來餵弟弟吃奶,爸爸媽媽都不能用。」這位七歲小公主,自弟弟出生就睡他旁邊,背負照顧弟弟的責任。
至於弟弟,Patrick要求他要照顧家中女子,包括媽媽和姊姊。「我從小教弟弟裝飯、食生果等等全部要先讓家姐,教導他家姐好重要、要尊重家姐,每年去拜祭家姐生父也會帶上弟弟,讓他逐步明白自己與家姐的(同母異父)關係。」
Patrick,一位把家庭放第一位的丈夫、爸爸,十年婚姻當中,花了許多心思去學習如何與繼女連繫,甚至如何把家裡每一個人都連在一起。「其實我正職係『建立家庭』,」到訪問最後Patrick帶笑總結,「父親、丈夫不要覺得日間的才是工作,其實回到家,想想如何建立、維繫自己的家庭,才是一個天職。」
正確資訊 ● 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