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陳煜丹夫婦:找快樂的孩子 15年初心不改!

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甚麼期望?想他們成為怎樣的人?是否一定要讀名校?子女是否一定要讀大學?甚麼叫成功?何慧明和陳煜丹分享他們十多年來的育兒看法,令人想到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要「找快樂的孩子」是用甚麼方法教養呢?

“在孩子年幼讀書時,我們從來不重視他們的成績,只是按孩子的獨特性而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

記者在聊天的群組收到一個信息,看到一對夫婦——慧明與煜丹將自己養育兩名子女的十多年心得,用上好幾個月時間,結集成一本書,自己自資印刷及發行,前後花了半年時間。記者後來在訪談中深受感動,知道他們這麼認真的一股幹勁,為的是他們都身為老師,卻目睹現今教育制度及父母培養孩子的心態,令這一代的孩子們,早早已掉進「厭學症」中,找不到快樂!

「在孩子年幼讀書時,我們從來不重視他們的成績,只是按孩子的獨特性而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讓孩子生命的潛質得以發揮。」陳煜丹看似輕描淡寫地說,但背後十多年的兩夫妻的艱苦「經營」,他們的一對子女又是能夠了解嗎?難道他們沒有反叛期?沒有和父母對着幹嗎?

「兒子的資質不是特別標青。Joshua有一段時間試過沉迷打機,試過打到深宵;但我和太太雖然憂心,但沒有阻止,只會跟他講道理,分析利害關係,因為一向我們用自由開放的態度與他們相處,讓他們去選擇。」陳煜丹說,後來Joshua過了一段時間沒有再打機,因為他自己知道影響了學業。

“我知道這是強迫不來,於是帶他去圖書館,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看的書,希望幫他發掘自己的興趣。”

Joshua 小時候讀書不是太理想。「我知道這是強迫不來,於是帶他去圖書館,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看的書,希望幫他發掘自己的興趣。後來他知道自己喜歡社會科學、政治等科目,自自然然地自己去尋找更多相關的資料,開拓自己的眼界。」作為父親的陳煜丹陪伴兒子成長,不離不棄去發掘他的本質和潛能。17歳的Joshua,現在唸的是國際學校,明年考IB Diploma (國際海外高中文憑)公開試,他的目標是去英國唸法律。

女兒Deborah個性較為開朗活潑,在小學四年級開始,陳煜丹夫婦已放手她的功課,讓她自己管理,教曉她要自己負上責任。反而是這樣,女兒的學業從來沒有譲他們擔心過。

“我是讓她自由去選擇,並沒有強迫她念名校,因為她覺得這樣自己會開心快樂多些。”

女兒升中一時,一間名牌女子中學向她招手,但她沒有選擇,反而入讀一間普通的文法中學。「我是讓她自由去選擇,並沒有強迫她念名校,因為她覺得這樣自己會開心快樂多些。」既然如此,陳煜丹夫婦尊重她的選擇。一如既往,初心不變。

兩個孩子原本唸一間直資中學,陳煜丹後來看見一間國際學校的招生廣告,於是開了一個家庭會議,詢問兒女的意願,是否願意入讀較為自由開放的國際學校,他們的選擇是願意。

在報讀的過程中,夫妻二人要他們自己去預備一切報讀的「功課」。例如:自我介紹信及面試的對答等等,都是他們親手準備,他們只是給予一點意見。陳煜丹更透露,他們的經濟條件其實並不許可兒女雙雙入讀國際學校,但又感激上天的安排,面試時又給他們申請到獎學金,學費又足以令夫婦應付得到。卓越的孩子不是強迫得來的,快樂才是基本的元素!

陳煜丹與何慧明夫婦用了半年時間撰寫並自資出版了一本培養快樂的孩子的心得書。
(圖片由訪問者提供)

後記

在訪問的過程中,記者感受到他們夫婦二人的教育理念,是要「找快樂的孩子」,正如夫婦二人所寫的《找快樂的孩子——快樂與卓越並行的教養》這本書,當中有61篇文章,以理論與生活例子,向讀者分享他們如何培育一對快樂與卓越並存的兒女。(絲敏/採訪報導)

大兒子Joshua與小女兒女兒Deborah童年快樂嬉戲。(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大兒子與小女兒是很好的兄妹。(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找快樂的孩子——快樂與卓越並行的教養》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