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沈振雄兩名神童兒子的故事並不陌生:長子沈怡謀14歲入讀牛津大學,次子沈詩鈞9歲入讀浸會大學,成為香港學界的「神話」,至今無人打破紀錄。被稱為神童爸爸的沈振雄說,當年得高人指點成功讀書方法,現在兒子們學有所成,他義助家長提升子女讀書,一分錢都不收。

為子女重建自信心 才是讀書成功關鍵

沈振雄出席樂思出版社的活動時,向記者分享教育心得,他說很驚訝香港家長對於讀書和學習有非常嚴重的誤解,例如認為功課多就有助提升學術水平,或考試不合格或低分,等於子女懶惰或沒有讀書天份,這些通通都釀成家長因子女成績不好而吵吵鬧鬧的悲劇。
沈爸爸指自己至今收過300名學生,多數成績徘徊於班中的下游,經過半年艱苦訓練,不少學生的成績都「游返上班第10名至15名,如果堅持下去,學習水平可以超越同班同學最少三年」。他說首要收生條件,是學生必須有基本專注力,小一至小三能堅持專注學習一小時,小四至小六則堅持到兩小時,中學生則要三小時,「無專注力學習時走來走去,又要飲水食東西,我就不收了」。
沈爸爸指,他收的學生有貧苦基層,中產富裕的也有,「去到考DSE (中學文憑試)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無論是否名校、以往班上考第幾名都是一樣,眼光應放遠些」,他說父母很多時候不協助子女學習,其實父母自己怕辛苦,亦不認識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自信心:「不是坊間講的自信心(confidence),而是孩子要學識在困難之中自己探索,發現通往答案的途徑,中間的苦苦思索和掙扎,才會學到何謂學習」。
他說這種理念學校老師和補習社不會教,只有父母去協助孩子明白箇中道理,例如孩子做數學功課時,父母陪在身邊先不要作聲,觀察子女解難的能力,「到他行前幾步,停下來不懂,家長給予一些貼士,但不能隨便給答案,重點要讓他自學」,不過他慨嘆香港父母習慣將責任外判給學校和補習,孩子愈來愈大,學業一直沉下來,很難補救。

至於要死記硬背的「硬知識」,例如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這種不涉及邏輯性思維,家長可以多告訴子女,但邏輯思辨靠個人能否迎難而上,逆境自強,他以他小兒子沈詩鈞為例,指他試過坐在書桌前、不吃不喝五小時,不憤解不通一條數學題,「當我走過去看看,沈詩鈞立即回頭指爸爸你千萬不要幫我,否則我就學不懂」,他說自己只好退出去,讓兒子獨自面對數學難題奮鬥,他憶述這次是沈詩鈞學習的轉捩點,直言此後他的成績有如「直昇機」般突飛猛進。
即使子女不需要做「神童」,家長亦小心隨意的一句說話,例如「點解不合格」、「考得這麼差」、「你笨」,就一下子摧毀孩子的學習動機。沈爸爸說,普遍學生的考試測驗的壓力,來自平日根本弄不明白學校教的課,到了考試測驗就「爆煲」,所以他提出以下四個學習貼士:
神童爸爸四大學習貼士
最好的教育是「自己教自己」,嚴格遵守四個讀書好習慣:
日日清:放學後,先溫習內容,然後經思考後,在卡上寫筆記。完全明白後,才做功課,不要把不明白的問題累積到考試爆煲
預習:準備明天的課題,遇上不明白之處,記下並於課堂時專心聽老師講解,如還是不明白,要發問
深度鍛鍊:根基打好後,可追求深度。如數學科,可試做多些難題,如書本上不夠可去書店買練習或網上搜尋
睡足:每日最少睡八至九小時,才有精神每天鍛鍊
最重要是「日日清」,每天要完全理解學校教的課本,甚至預備明天或下一課要教的東西,先從課本自學,不明白就在課堂上舉手問,沈爸爸笑言:「我的學生考試測驗時最得閒、最輕鬆,不會累積問題到學期尾」
如果小學功課太多 神童爸爸建議:轉校!
對於平日功課太多令子女不勝負荷,沈爸爸言出驚人:「功課跟學術水平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如果功課太多我會建議學生轉校」,他說不少校長向他透露,是家長要求功課增加以為會令子女叻一些,他認為這個嚴重錯誤會毀滅學生學習時間。

最離譜的父母:凌晨叫醒孩子陪食夜宵
沈爸爸強調,一開始要做到 習慣#1 和 習慣#2 非常艱苦,只要捱過半年,學生就可以應付自如,甚至超越同級同學,「只要搞掂他的學習自信心和紀律,家長之後就不用擔心了,他會自己游」。不過他說見到一些離譜家長,直斥他們變態:「有一名家長自己每晚凌晨一時回家煮宵夜,叫醒全家仔女陪他睇電視,唉我勸過他他知道這樣會影響子女學習,但他不肯改」,所以沈爸爸就只好放棄做這個家庭的教練。
「大多數是家長自己不想辛苦,不願意犧牲一切,只強調細路仔應該開心,開心係咩,就是不用辛苦遇到困難就走」。不過沈爸爸培養孩子的苦心,都未必所有家長認同:「自兒子三歲起我會洗腦,告於他們快樂開心就是解決難題之後的滿足感,所以有難題他們不會走掉,一直解到得為止」,這種神童特訓讓兩名兒子以非常人的成績畢業,目前沈家二子均在美國著名學府擔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