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年香港專科大腸鏡統計數據結果,發現逾七成病人腸道有瘜肉,且大腸癌更有年輕化趨勢,55歲以下發病率不斷增加,有醫療人員建議45歲應開始進行大腸鏡檢查;並強調預防大腸癌的最佳做法便是進行大腸内窺鏡檢查。
年輕化趨勢估計或與肥胖有關
香港專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其間的大腸鏡統計數據,分析合共16,604份腸鏡報告,瘜肉發現結果為78.1%病人腸道內存在最少1粒瘜肉;腺瘤瘜肉發現率為58.1%,其中近一成半病人腸道內發現4粒或以上腺瘤瘜肉,12% 腺瘤瘜肉達6mm以上。

數據分析中,更發現55歲以下發病的大腸癌患者逾一成半 (66名),最年輕的患者年僅22歲;估計年輕化原因或與肥胖相關。

大腸鏡檢查建議45歲開始
根據香港醫管局的癌症統計,大腸癌於2019年大腸癌的新增個案共5556 宗,佔全年新增個案的15.8%。當中55歲以下的大腸癌者佔16%,並且男性患大腸癌的比例比女性高出兩成。
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指,有見大腸癌年輕化,歐美各國癌症協會均呼籲將大腸癌篩查年齡由50歲降至45歲。或因病人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並切除瘜肉,可令癌變風險降低。
劉醫生表示,如果大腸内窺鏡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會即時利用內鏡儀器切除,並即時抽取組織樣本作化驗;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多數的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慢慢演變為癌症。
可一併進行大腸鏡及痔瘡手術
劉卓靈醫生亦提到,大腸內視鏡檢查時如果發現痔瘡,可以同時為病人進行痔瘡手術:若患者因不明原因便血,醫生會建議同時進行大腸鏡及痔瘡手術。
他強調,大腸内窺鏡檢查是在無痛及無知覺狀態下進行。醫生利用可屈曲的內窺鏡,由肛門進入大腸,觀察有否發炎,瘜肉或腫瘤等疾病。

自2014年政府便開始資助特定年齡組別的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根據衞生署估計,截至2019年9月,有約17萬名合資格人士已參加此計劃;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約11 900人 (66.7%) 確診大腸腺瘤。經過多年的努力,香港的大腸癌新增案例有了明顯的跌幅,由2017年的5635例減至2019年的5556例。
(撰文報導 / 絲敏;圖片 /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