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常常說人口老化情況嚴重,口裏說要提升出生率,但對於新婚夫妻來說,政府每天發言,卻好像趕客一樣。早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撰寫網誌,呼籲巿民買終身年金時,先拋一句:「2020年出生的男嬰70歲退休機會十分低。」然後再補刀「『祝你長命百歲』依家講要小心啦」,因為根據統計處資料,2020年出生的男嬰平均預期籌命為82.9歲,如死亡率再下降,男嬰壽命可能再高,所以就有70歲仍未退休的可能。
羅局長在其文章中輕輕放下一句:「我們當然要想一想,這班21世紀『20後』的新一代,若是22歲大學畢業,要平均工作半個世紀,在世上還會平均活多近80年,我們未來的教育應走的是甚麼方向?」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同日在網誌表示,要推出《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他表示近年社會出現歪風,「躺平主義」等消極的人生心態,令人萎靡不振,長遠會窒礙社會的進步。他形容新課程架構「重視體悟和實踐,學校應安排多元化的學習經歷,讓學生身體力行、實踐服務、勤奮學習,從中體會及自省,逐步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成為具質素的新一代,為家庭、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
楊局長是否真的在答羅局長的問題嗎?筆者不知道,但翻開兩則新聞,做家長的,可能未必擔心子女是否要70歲才能退休,家長們的擔心可能是更實際的問題,例如孩子的精神健康。
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上學年接獲兒童精神健康的服務個案按學年增加97%,共452宗,當中最年輕的患者居然是只有兩歲半,該會高級服務顧問林綺梅向傳媒表示,孩子的問題,往往與父母有關,原來在處理的個案中,八成家長本身亦有精神健康問題。
原來不論是老人問題,還是幼兒問題,回到重點,還是我們的家長精神健康。近年社會面對社會事件、疫情、經濟下滑等情況,家庭本身面對極大的壓力,隨着疫情沒有因着時間過去,問題將會愈來愈大,這個時候我們理論上需要的是更多安撫、情緒的疏導,甚至經濟上的援手,但現在整個社會卻將焦點放在很遠很遠但沒有終點的未來,願景雖好,但遠水未能救近火,如果大家未能同步捱過這一關,之後的事,談下來可能未必很有意義。
筆者認同,面對真假新聞難以分辨,眾說紛紜的互聯網,今時今日的成年人可能甚受其影響,影響情緒,甚至做出錯誤的判斷,就這方面的公眾教育尤其重要,同時社會更需要投放資源處理精神健康的問題,特別是成年人的精神、情緒管理,要回歸理性的社會,似乎疏導過敏的情緒更為重要。精神健康好,大家自然會快樂地天天工作,貢獻社會,八十歲也不言休。
(撰文 / 林育昌)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