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白君 / 雙職媽媽,育有「包拗頸」大兒子和「牢騷王」小兒子,家裏是不得了的熱鬧。她在努力尋找,與ASD及ADHD家人更好的溝通方法,為營造更和諧的家庭生活。
每逢周末,我必想盡辦法,帶孩子外出活動。有時候,更會刻意跟丈夫分工,輪流照顧兄弟其中一人。原因有二:一為減少他們在家不必要的磨擦;二為增加優質親子時間。
疫情持續,待在家中的時日,遠超出心中所想。為免兩兄弟生活秩序大亂,我在家工作初期,曾堅持每天帶他們到附近的籃球場做運動。
時間回到康文署轄下的籃球場還未封閉時。每天早上11時許,在執拾齊備籃球、羽毛球、跳繩用品、水樽及毛巾後,我便化身成「趕羊人」,三催四請地催趕懶洋洋的小明和小強出門。
這天,我們來到同一邨屋內的籃球場,看見一位婆婆和她大概兩歲的孫兒正在場中閒蕩,當時我不以為然,待安頓好兩兄弟,便自顧自的跑步熱身。
「球場的用途就是打波!球場是政府興建的!法律規定,球場人人都可以使用!」我才跑了兩個圈,隱約聽見小明調高了分貝向球場上的婆婆說着。我心感不妙,在想:「他怎麼把政府和法律都搬出來了?」
我先朝小強跑去,打探是什麼一回事。「小孩向哥哥要籃球,但哥哥不給他,那婆婆便駡哥哥,又說球不可以打到她的孫兒,否則便打死他⋯⋯」小強把所觀察的和盤托出。
我明白了,兩歲的小孩最天真無邪,見甚麼便立刻想要;小明一心來打波,又不懂小孩心理,怎會把球給他呢?不過,小明不遷就小孩的行為,看在婆婆眼裏,卻是自私的,也是無禮的。球沒長眼,大概是婆婆護孫心切,對小明印象又差,所以才說出「打死他」的字眼吧。而小明,則執着於「不可打球」這意思上,與婆婆認真地理論起來。
當掌握了基本來龍去脈,我便膽粗粗地,嘗試介入,用有限的功夫,企圖調解。
「小明,我們到另外一邊籃球場繼續射球吧!把這邊讓給婆婆和小孩。來,媽媽跟你到那邊去。」説罷,我把手輕輕的拍在小明膊頭上,並順手牽帶他,示意向另一面走。豈料,他的腳步異常堅穩,睜大雙眼激動地回應:「我一向都喜歡在這邊射球,我不會走!這個婆婆說不可在球場打球,但是球場用途就是用來打波的!是政府給公眾人士用的!豈能隨便一個人說不可打就不打?」於是,我再努力解釋,嘗試讓他明白,在一些小事情上,可以遷就一下老人家和小孩的,都該去做。
已下了一番唇舌苦功,可是現場情勢發展,並沒有半點好轉,反而愈演愈烈。我發現,主因是這位婆婆的嘴巴倒也厲害,重複地指責小明不分享球的不是,又不斷命令他打球不能打到她孫兒的頭上來。
情況如同「雞嘴鴨舌」,小明和婆婆各人所關注的,根本就是兩件事。一個說「球場是用來打波」,另一個話「球不能打到孫兒」。二人沒完沒了,即使他們的真實年齡有一大段距離,但看上去,彼此的「固執度」卻不相伯仲⋯⋯
我做得不好。我處理手法差透極了。
忘記了當場還有沒有其他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二人吵架的聲量,已達擾民程度。邨屋球埸附近居民的眼球,都已聚焦在我們身上。我只好叫小明閉嘴,他不聽。我像個瘋婦一樣,大力拍打小明,他仍然不聽。我轉而苦心勸婆婆要小心看管孫兒,始終球沒長眼,她不理。她不繼的責駡聲,令小明情緒繼續升溫,我的心又急又慌。最後,我又得像個瘋婦一樣,大聲喊叫:「婆婆,你走吧!快些走呀!」
婆婆終於走了,帶着孫兒真的走了。
我生怕小明將來會模仿我向老人家無禮大叫的行為。
冷靜過後,首先,我用了最大的努力,去尋回自己那道溫柔的聲線。我為拍打小明的事,跟他認真道歉,並抱抱他,請他原諒媽媽。然後,我再一次表示,理解他在事件上的觀點,明白他嬲怒的原因,也重申他日後必須要更敏感於別人感受,要學習遷就老人家和小孩。雖然當時小明仍是堅持己見,但這次,我感到,他已能把更多的說話,聽進耳去。
事件發生了,情緒爆發了,在這時候,如想對「A仔」進行教育,注定是徒勞無功的。要冷靜,要待一切冷靜。也要想法子避免與人發生磨擦,要想法子。我都記住了,我牢牢地記住了。
(圖片 / 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TIC 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