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不少香港人都會在周末親親大自然,一家人前往行山或家樂徑,呼吸新鮮空氣掃走悶氣。原來香港一向是斑蝶越冬路線上的其中一個城市,每年約十月開始,便會錄得大量斑蝶從北面較寒冷地區飛來渡冬。有環保團體更於2009年開展進行調查,涵蓋四個本地斑蝶越冬地點,比較越冬斑蝶數目及習性的歷年變化,藉以探索這個大自然奇妙現象,同時為保護斑蝶越冬地不受破壞作數據收集。
最新「越冬斑蝶調查」顯示港島深水灣錄得最多的越冬斑蝶,有1,566隻,創該地點歷年新高;其次是大嶼山分流,錄得308隻。屯門小冷水及大嶼山水口分別錄得195隻及98隻。


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表示,香港已知的斑蝶越冬地點有十多個,偶然亦會發現新的越冬地點,調查涵蓋的四個地點則屬較早期發現,並持續多年均錄得越冬群落。然而,單家驊指近十年四個越冬地點錄得的斑蝶數目均呈波動,以今年錄得最多越冬斑蝶的深水灣為例,2014年及2015年的冬季只錄得最低的不足20隻;2017年冬季錄得逾千隻,最新錄得的1,566隻則是自調查十二年來最多。
單家驊指相比過去歷年於深水灣進行的調查,今年冬季於深水灣出沒的斑蝶位置有所改變,由以往集中在溪澗中上游的較易觀察位置,轉為遠離河道的較隱蔽位置。他估計遠離河道的林木日漸成熟,因而能夠吸引斑蝶,而較少人為干擾的隱蔽位置亦更有利斑蝶群集。



越冬斑蝶類型主要分兩種:「烏鴉型」(藍點紫斑蝶、幻紫斑蝶等)及「老虎型」(擬旖斑蝶、虎斑蝶等)。調查顯示不同地點的越冬斑蝶類型亦有所不同。其中,深水灣和小冷水差不多全是烏鴉型,佔比達九成以上;位於大嶼山的分流及水口則以老虎型為主,佔比約七至八成。




發現兩處全新斑蝶越冬地點
綠色力量發現兩處全新的斑蝶越冬地點,分別位於大欖郊野公園及港島南的一處位置,由陳志文和其他「蝴蝶普查員」於去年十二月發現,兩個地點過去均未有任何越冬斑蝶記錄。大欖郊野公園錄得越冬斑蝶838隻;港島南則錄得553隻。兩地均以「烏鴉型」為主,佔比約八至九成。
由於該兩個地點的斑蝶大多靜止不動,故單家驊相信該兩處並非只是越冬斑蝶的短暫停留地點,而確實是新發現的斑蝶越冬地點。他指本港的斑蝶越冬地點多數位於小型河谷,越冬斑蝶亦喜歡在滿布小樹和藤蔓的雜木林棲息,而大欖郊野公園及港島南的斑蝶越冬地點均是遮蔽性較佳的雜木林,旁邊亦有溪澗,符合斑蝶選擇越冬地點的條件,加上近年大欖郊野公園種植了大量吸引斑蝶的植物,亦與另一斑蝶越冬地點屯門小冷水同屬新界西部,因而有機會吸引小冷水的斑蝶到訪。
然而,單家驊指早年亦曾於南大嶼發現一處新的斑蝶越冬地點,數量更逾二千,但隨後數年冬季該處已再無錄得越冬斑蝶,因此暫時無法估計下個冬季,越冬斑蝶會否重臨大欖郊野公園及港島南,綠色力量將持續監察並記錄相關數據。
香港是蝴蝶天堂,已錄得超過260種蝴蝶,是全中國蝴蝶物種的十分一。全球暖化,環境受破壞和天災是影響斑蝶數量的可能性最大。雨水有助植物生長,對蝴蝶的繁殖和成長亦有正面影響。
延伸閱讀:越冬斑蝶調查
(報導:沈高;相片及短片來源:綠色力量)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