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亂世家人 by 編輯部2020-09-2107:31:23 【教養有辦法】父母、朋友、教練 門口,放著我跟女兒的兩雙鞋子。大小一樣,並排而立。 曾幾何時,這是兩雙尺碼懸殊的鞋子啊。看著她的雙腳漸長,就知道,她距離獨立自主的日子愈來愈近。 孩子還小的時候,常勸喻自己,要穿上孩子的鞋子,走進她的世界去明白她的思想。今日,孩子的腳已跟我一般大,甚至可以對調鞋子來穿了,但兩個人的世界呢,是接近了,還是疏遠了? 這是面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感困惑的問題。驟眼看過去,孩子跟自己像是倆姐妹,但心志與思維上,仍有一大截的距離。到底,為人父母,該用怎麼樣的態度角色與孩子相處,才是更重要的問題。普遍來說,可以歸納為三種態度: 1. 父母: 很多父母到孩子進入青春期,還是依然故我,仍堅持我「說一不二」的大權威父母角色。只是,踏進暴風期,長的牛高馬大的孩子通常不吃這一套。你管束力愈大,他的反抗力就愈強。 父母若堅持以強權高壓,親子溝通只會演變成一場接一場的「罵劇」。起初可能「一言不合」,後來說不定會「繼而動武」。又或者,孩子實行把自己關進房間,來個「無聲抗議」。坦白說,堅持大父母角色的家庭,親子關係可是疏離與無法溝通的。 2. 朋友: 這是另一個極端。很多人欲仿傚西方的父母,孩子回家不用叫爸喊媽,直呼其名。孩子與父母,沒大沒小,平起平坐。父母說的話,孩子可以不聽不理;同樣,孩子說的話,父母也不一定茍同。這就是民主開放。 見過這樣的家庭,與其稱為「民主」,不如說是「沒皇管」更貼切。親子間太沒拘束,孩子可以出口直斥父母的非,站在中國人尊師重道的立場,始終看不慣。 當然,朋友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只是,父母承擔著一家子還是父母自己的重擔,有否必要全盤告訴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他們真的可以分憂,還是徒令他們在繁忙的功課外,多了一重無形的壓力? 3. 教練: 這是我覺得最貼切的。青春期的孩子,潛力無窮,體力也無限,父母若在這個時候多加留意,可能會發現孩子其他未被發掘的天賦。 少年不識愁滋味,也最怕艱難險阻;倘若為人父母,樂意擔上教練的角色,一方面訓練孩子在專長上發展,另一方面為他勇攀高峰打氣,孩子未來的路也會愈走愈有力。 同時,教練也是孩子人生的啟蒙導師,不要淨叫他做功課溫書,也要跟他多談談戀愛夢想與人生。 不錯,到了這個時候,父母的角色要來一個大變身。永遠把孩子當孩子,孩子便一直長不大;惟有以教練的心腸相待,放手讓孩子多作冒險嘗試,孩子才可以獨立自主,走出自己的路來。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分享此文:Tweet列印在 Tumblr 上分享WhatsApp電子郵件請按讚:喜歡 正在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