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講師林廷軒(Andy)本身為桌遊愛好者,於海外修畢心理學課程後,返港投身SEN學童教育,發現桌遊能成為非常好的教育工具。
Andy比喻SEN學童學習社交技巧,就如「香港人學西班牙語」,始終會帶入母語口音,但不代表做不到,而桌遊就是讓SEN甚至一般人順利表達情緒、學習協作、與人互動的工具/玩具。
港人忙碌 有空間也不懂運用
為何桌遊文化值得推廣?Andy第一個答案便是:「香港人太忙,不懂放鬆!即使突然給了你很多時間空間,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桌遊幫助人享受空閒的時光。」
他指每個桌遊也有不同「主題」,是桌遊的靈魂,有關於星際大戰的、疫症病毒、宮廷設計、史實故事……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可融入遊戲中,玩家在投入遊戲的同時,可以學習歷史、認識異地文化,甚至一些地理知識。
更有好些機構會運用桌遊宣傳理念文化,比單向講授更有效。


港人童年失落「玩」的文化
國外的學習著重「玩」,在澳洲讀書的Andy很是感受到兩地孩子學習氣氛的分別。他認為香港把「玩樂」和「學習」分開,在港講「學習」就是讀書寫子,即使是幾歲的孩子也是用識字率、語言能力等「認知性Cognitive」知識來評定水平。
但Andy認為「玩」也是教育,孩子的學習方法一向也是玩樂,而在香港側重知識的教育制度下,港人大抵上失落了「玩」的文化。
「其實在遊戲中也能學習協作、情緒表達、自我認識……現在甚至有公司專門出品幼兒桌遊,以年齡、訓練目標等作為分類,例如你有一個3歲的孩子,你想訓練他的自理能力,在目錄上一目了然,馬上可找到你需要的遊戲。」
以遊戲代替指令打罵去教育孩子,相信是每位家長的美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