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戶口出最後一份糧,我知道此後要用另一種價值觀去衡量我所做的工作。」全職爸爸Derek,為照顧兒子Miles放下社工工作,至今五年。
Derek形容這五年一邊學做父親,一邊探索自己與父親的關係。
「我湊返我自己個仔有何特別?」
選擇當全職爸爸,不同朋友或媒體都對Derek好奇,但Derek一開始不喜歡特別強調全職爸爸這身份:「我照顧我自己兒子有什麼特別嗎?我選擇把一個生命帶來世界就是要負責任。」
別人覺得男人該事業心強,照顧家庭可能更接近母職,但Derek和太太Winnie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父母雙方都一樣疼愛孩子,都有責任照顧,只是理性衡量經濟條件和性格後,自然地作出的選擇。

Winnie享受她的教學工作,但Derek亦強調自己很喜歡之前的社工工作,「遇到很合得來的團隊,本以為會做到退休,不過當更有價值的事(孩子)出現,就沒有猶豫,當時的同事們都非常支持我。」
「不想跟父親談及自己當全職爸爸」
Derek的父親是典型華人父親,終日為口奔馳,從事長工時的飲食業,Derek對他最深印象只有「食煙、跑馬」,所謂家庭活動就只是「周日飲茶,飲完行一陣商場,就沒有了。」父親的話「軍令」如山,從不存在「商量」。
久而久之,Derek和哥哥、妹妹都不太喜歡與父親近。後來父親有段頗長時間遠赴上海工作,差不多半年才回港一次,三兄妹反而覺得輕鬆。
到Derek自己為人父,決定辭去工作全時間照顧孩子,也擔心自己父親如何看待,所以從未正面談及。
「當爸後對父親更大埋怨」
自己當爸了,有比較能體諒自己的父親嗎?Derek失笑:「我本來也幻想如此!」
事與願違,Derek全時間照顧兒子反而激起了更多對父親的情緒。「我幫孩子換尿片時,就會想到我爸在我出生後,可能一次尿片也沒幫我換過。做爸爸的不是想24小時看到兒子嗎?為什麼他不是這樣。」
Derek愈愛自己的孩子,就愈埋怨父親沒有一樣的「愛」自己。同時也發現,他以為自己不想親近父親,但原來是極渴望他的認同。「我希望無論我是一個怎樣的兒子,父母都無條件接納我,好像我對我自己的孩子。」
去年以社會事件為導火線,Derek和父親衝突,結果Derek足足七個月沒回家。至今年年初,教會牧者開導Derek,他才放下:「當我自己都不能百份百了解我自己,我怎麼可以要求我的父母?」於是才在教會牧者的牽線下,父子再度碰面並互相肯定對方。

Derek亦感恩自己能有空間如此密切地與兒子相處,因而造就自己對父親的反思。
「當我出最後一份糧……」
整體而言,Derek和太太都很滿足彼此共同建立的小家庭,惟在全職爸爸「上任」之初,還是有經歷適應期。
Derek描述當看到戶口「出最後一次糧」時,心情還是有點忐忑。然而在太太的鼓勵下,他知道:「不是因為『冇糧出』,我做的事就沒價值,只是從現在開始,我做的事不能再用錢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