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職爸爸」的背後,要有一位怎樣的妻子去支持?
Winnie是一位中學英文教師,和丈夫Derek育有一5歲兒子Miles。五年前,夫妻二人決定讓Derek辭去工作,全職照顧孩子,Winnie肩負家庭經濟支柱的重責。
在「男主外,女主內」仍是主流的社會,Winnie和Derek沒受影響,愉快地、忠於自己地建立他們的小家庭。
熱愛工作 「我沒有一天覺得悶!」
Winnie笑言只因小時候「誤以為」自己很喜歡寫黑板、改簿,於是早已立下志向要當老師。「這是我的mission(使命),我喜歡對人的工作,與生命接觸。」
許多人覺得教學工作刻板,但Winnie從未覺得當老師「悶」,「差不多日日新鮮,與不同學生互動。每次我以為『與這一班學生的回憶是最深刻了,以後再遇不到』,原來又會遇上另一班又再深刻些。」執教鞭、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令Winnie樂此不疲。
然而當她自己孕育小生命後,她還是很想把最多的時間給她的兒子Miles,「我不是因為太喜歡自己的工作而不願意照顧兒子,若不管經濟考慮,我也很想全職照顧他。不僅學生的生命是我的使命,我帶來世界的Miles也是。」
「擔起頭家」的媽媽
在懷孕之初,Winnie和Derek也如很多夫婦,打算做「雙職家長」,孩子交付Derek母親照顧,夫婦二人還為此特意搬到Derek母親家附近,為方便日後接送。
然而隨著臨盆日子趨近,夫婦二人漸生一種想法,「把Miles帶到世界來,並非只『搞掂』他起居生活就可以,我們想給他怎樣的價值觀灌輸?想他怎樣看世界?這些不是祖父母或工人姐姐可以取代的工作。」
夫婦二人終決定親自帶孩子,很理性地分析過工作穩定性、收入水平,並夫妻倆的個性後,二人毅然決定讓較有耐心的Derek辭去非牟利機構的工作,展開全職爸爸的新生活,而Winnie則成為家庭經濟支柱。
在職媽媽也可把孩子照顧好
Winnie和Derek這一決定,衝擊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文化,但二人不以為然。雙方父母各有擔心,但五年過後,時間證明了他們的選擇。
可是Winnie亦回憶孩子剛出生時,Derek是主要照顧者,當Miles開始認人,會老是吵著要爸爸,不要媽媽,「有一次他(兒子)哭了廿多分鐘,無論我怎哄也不行,但爸爸回來一抱他,他就不哭了。那一刻心裡也不是味兒。」Winnie也要跟一眾朋友分享,排解這鬱悶。
後來在Derek鼓勵下,到兒子七個月大,Winnie趁暑假的當兒,壯著膽子單獨帶兒子外出,沒了丈夫可倚賴,她卻發現到自己與Miles獨特的聯繫,「我會帶他去坐小輪,逛公園,原來他也會很開心媽媽帶他出街。」

及至今年初,疫症爆發,Winnie受停課影響,加上Derek剛好有些短期個人工作,經常要外出,Winnie調換成了兒子的主要照顧者。她沒有任何不適應,反而因她自身的專業,經常在家中設計不同遊戲和有趣的學習模式,與孩子相處樂也融融。
女本柔弱 為母則剛
Winnie自豪地說,今天無論她或Derek都可以獨自帶孩子全無問題。
她曾因自己個性較外向、心急,自認為不及有耐性的丈夫把孩子帶得好,但疫情期間她發現:「沒有不適合當媽的個性,只要我想做,我有愛,其實什麼事都能為他(兒子)做好。『為母則剛』可能就是這意思。」

One thought on “【在職媽媽VS全職爸爸(上)】開明妻為愛兒「擔起頭家」 撐丈夫當全職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