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不少新來港婦女,因為言語不通,難以擴闊社交或找尋工作,部分更會造成情緒困擾、拒絕踏足社會與人接觸。
有社企專為基層婦女培訓謀生技能,二月底開始更投入生產布口罩,至今送贈加出售口罩已達5000個。
口罩互助建自信
香港疫情持續,至今導致不少行業停工,直接影響很多家庭的收入。「新福事工協會」轄下社企 「手晴家」招募了一群基層媽媽製作布口罩,讓她們可在家工作,幫補家計的同時,可照顧因疫情停學而留在家中的子女,同時亦解決口罩價格高昂難以負擔的問題。

其中參與計劃,負責裁剪的婦女滿榮,曾在麵包店做兼職,然而下班時間都已無法買菜煮飯。「現在家庭主要經濟來源都是老公,想他下班回家有煮家飯吃。在手晴家工作就有這彈性。」她更指疫情後找不到其他工作,天天在家感覺「很頹廢」,現在幫忙造布口罩,助人助己有意義得多。
另一位負責車工的小蘭,本曾自學車口罩給家人,正式參與手晴家的布口罩計劃後,她指有專業導師令她學到更正確的技巧。
手晴家布口罩計劃由二月底正式進入生產,項目經理李麗華指婦女們製作的布口罩,一半會贈送給有需要的基層家庭,一半會售賣予公司客戶或教會,目前贈送加出售的布口罩已達5000個。
彈性工作幫補家計 兼顧家庭
李麗華指手晴家婦女的收入由幾百元至兩萬多不等,視乎工作量,婦女們既可來到手晴家以時薪計收入,亦可把手工帶回家製作,以件薪計收入。「幫補多少看個人意願,這裡的工作最吸引她們的是彈性時間。」
她更指手工製作本身有紓緩情緒壓力的作用。她稱曾有婦女因來港的不適應,有兩三年融入不了社區,連出門買菜也辦不到,終致精神困擾,須到精神科求診。「但來到手晴家,專注力轉移,手工又可以培訓手肌肉腦協調、精神舒緩,一年多後,她已不用看精神科。」
最大成就:建立新來港婦女的謀生技能
施雅靜於2012年加入手晴家,並於2016年成為全職員工,負責產品設計及導師培訓。
她自言加入手晴家前,沒有做過任何工作。「當時初初到港,連基本溝通都做不到,覺得自己好冇用,搵工不敢、去街市買菜也不敢。來這裡(手晴家)透過學手工,順便想學識廣東話。」現已操一口流利廣東話的她憶述。
然而在手晴家她發現有不少跟她遭遇相近的婦女,在這裡即便不諳廣東話也不會有奇異的目光,在導師循循善誘下,更漸漸掌握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