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童遊戲觀狹窄 只識打機 學者倡培育「遊戲感」

【本地新聞】香港兒童一天不是返學就是課外活動,原來已經失去享受遊戲的樂趣,一項跨國調查更發現,香港兒童將很多原本的遊戲變成「學習內容」,未能在過程中先享受遊戲的樂趣,最後對孩子來說遊戲的定義就狹窄得只剩下手機和玩具,當中香港的七歲兒童視「用手機」和「打機」為遊戲的比例,更是全球最高,達五成和十成,與比率最低的丹麥分別只有兩成四及四成六,形成強烈對比。

東華學院於2017年起參與由樂高基金會贊助的跨國研究,研究團隊共招募了594位來自阿根廷、丹麥、英國、美國和香港的5歲、7歲兒童及家長參與研究,探究兒童和家長如何理解遊戲和學習的關係,希望研究結果有助推動香港早期教育實踐真正的「遊戲中學習」。

香港兒童遊戲觀相對傳統,要加強社區教導,讓孩子重拾「遊戲感」。

結果發現,在36張包括飲水、與朋友吹泡泡、砌積木等的活動卡中,香港兒童甚至將這些活動同樣列為遊戲和學習。在香港兒童眼中,填顏色、彈結他是學習,但在外國兒童眼中,這些是遊戲。同樣,煮食、與家人逛超巿等活動,在外國兒童眼中是快樂的遊戲,但在香港兒童眼中,甚至認同這些是遊戲項目。

東華學院人文學院(幼兒教育)鄭佩華教授表示:「本港兒童認為玩具才是首要的『遊戲』條件,相信是由於香港兒童缺乏玩伴,因而側重於個人遊戲,缺乏與人交流,在遊戲的發展中反映出較遲緩的社會情緒表現。他們未能借助遊戲促進個人發展,如培養協商及合作等能力。」

參考外國的情況,不少歐洲國家七、八歲才開始有功課,平時都是以戶外活動為主,所有的活動都是遊戲,而遊戲和學習不會以割裂的形式出現,所以遠足是遊戲、繪畫是遊戲,但在香港,因為所有活動均被「課程化」和「學習化」,反而令兒童失去遊戲的概念,所以遊戲被狹窄地定義在「遊戲機」中。

鄭教授認為這反映社會對「勤有功,戲無益」的傳統觀念仍然根深柢固,所以兒童不能享受遊戲的樂趣,她建議教育工作者要提供足夠時間給兒童自主,自由真正地享受遊戲。她解釋遊戲有很多好處:「戲當中學習適當的社交行為;發掘和培養兒童的『遊戲感』,以發展其專注力、創造力及探索能力等;以及擴闊兒童的遊戲活動種類,如戶外活動、角色扮演活動及團體活動等。」

(撰稿 / 陳章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