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by 羅乃萱2020-01-2008:15:01 【教養有辦法】若要孩子孝順 我與年邁的父親,幾乎一兩天便通一次電話。老父的問題大都千篇一律。 「你甚麼時候下班呀?」( 我則問「你今天感覺如何?」) 「晚飯吃了甚麼菜?」( 我則問「菲傭煮了甚麼菜?」) 「何時有空可以兩父女吃一頓飯?」( 我則問「你跟誰吃午飯?」) 那邊廂手執電話筒的我,總是絞盡腦汁以一些創新的答案回答。不過疲累煩躁的時候,也會敷衍一兩句了事。有時,女兒在旁聽到,不禁會問:「怎麼您們兩個每趟通話的內容都差不多,還要常常通話?」言下之意,是重覆的問候,不用多講了。 我卻實實在在告訴她:「不為甚麼,只因他是我的爸爸,我應該常常關心照顧他。」 老人家總是痛惜小孩子的。即使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父母曾經多忙碌、多嚴苛,一旦老了對著孫子,即變得馴如羔羊,有求必應,恍成了另一個人。如此推說下來,年邁的父母,年輕時為了養育孩子,是真真正正以血汗錢還兒女的債,直至替為口奔馳的兒女帶孩子時,才是真真正正以時間感情還兒女的債,卻已是做在「孫兒」身上了。看著老父疼愛孫兒的樣子,我就常生了這種聯想。我當然不會吃醋啦,因為做在自己摯愛的孩子身上的事,也間接在表達老父對我們一家的眷愛。 就像那個滂沱大雨的下午,老父拖著我的手陪他逛街市。我忙追問他為何如斯情急,他笑瞇瞇地說:「我找到一個秘密地方賣溫室的水蜜桃,想給您女兒一個驚喜。」原來觀察入微的他,竟記得孫女兒曾為在他家中吃不到水蜜桃而耿耿於懷,特意前來作出「補償」。最後,看到他把六個水蜜桃塞進小妮子手裏,孩子也識趣地以甜美的笑容回應,這一幕幕的場景,已使我甘心樂意地,充當他們公孫倆的「中介者」。一方面,告訴女兒:「公公有點老了,耳朵也有點聾,跟他說話要大聲點啊」﹔另一方面,又告訴老爸:「孫兒正值青春期,可能對你不若以前般親暱,但你對她的好,她是深深知道的。」 也許,我的想法很天真,但我是切實地相信:若他日要孩子懂得孝順我,今日的我,便要好好孝順我的爸爸,成為她日後可依循的榜樣。 分享此文:Tweet列印在 Tumblr 上分享WhatsApp電子郵件請按讚:喜歡 正在載入...